析09年1-5月車市銷量變化 下半年走勢預測
1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通過的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無疑迅速提振了市場信心,國內車市在一季度迅速扭轉了自2008年下半年以來延續的下滑趨勢,并在3月、4月、5月接連突破產銷百萬輛大關。
一、上半年國內汽車市場回顧
回顧上半年來國內車市,多項政策刺激,車市逐月升溫。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國產汽車產銷分別為483.77萬輛和495.68萬輛,同比增長11.10%和14.29%,為全年沖擊一千萬輛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統計顯示,今年前5個月,乘用車產銷同比增長15.61%和21.20%,但商用車產量同比增長僅0.62%,銷量下降1.56%。乘用車與商用車市場表現相差懸殊。一方面是商用車市場與宏觀經濟的關聯度更高,另一方面是上半年刺激車市的政策主要針對乘用車市場。隨著下半年汽車下鄉政策在輕卡換購上的調整,對輕卡市場的刺激將明顯增強;新近推出的以舊換新政策,加大了對老舊車輛補貼范圍和力度,對刺激商用車市場需求的作用也將開始顯現。一旦下半年經濟出現全面回暖,商用車市場的需求將會有明顯改善。
狹義乘用車市場上,經過幾年的發展,歐美日韓各車系市場份額趨于均衡,自主品牌市場份額逐漸上升,已經突破30%,成為中國汽車市場一支重要力量。今年上半年,在購置稅調整和燃油稅出臺的政策作用下,產品以經濟型轎車為主的自主品牌和韓系車無疑是最大的受益者。
從各級別車型市場份額變化情況來看,由于受購置稅調整政策的影響,上半年A級車市場份額增長明顯。而B級車和MPV則表現出下滑態勢,一方面,B級車和MPV的主要消費群體為中小企業業主,他們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大、較深,外部經濟形勢的惡化使這部分群體的購買力明顯下降。另一方面,購置稅的調整使部分B級車的潛在用戶在購車時,選購排量下移,轉向購買A級車,也加劇了B級車的銷量下滑。
今年前5個月,全國乘用車銷量同比增幅高達21.2%,銷量增長的主力是交叉型微客與緊湊型轎車,二者貢獻了約96.4%的增幅。原先銷量堅挺的中級車前5個月銷量出現同比10%的負增長。
二、現階段國內汽車市場影響因素分析
宏觀經濟的主要指標在去年下半年出現加速回落,一季度出現回暖跡象,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出口和消費均出現大幅度下滑。國家4萬億投資政策,將加大經濟增長對投資的倚重,在上半年對于汽車市場的拉動作用尚未顯現,預計下半年對于商用車市場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從消費者層面來說,由于受全球經濟影響,消費信心指數下降,股市和房市下跌,居民財產縮水。收入的減少,就業形勢的嚴峻,致使消費需求面臨考驗。
但是,國內各地經濟梯度發展的格局導致汽車的剛性需求長期存在,中國汽車消費正在進入家庭化普及期,消費者從“衣”“食”需求向“住”“行”需求升級。
同時,各類新車不斷入市,增加了消費者的選擇余地,對消費欲望有一定刺激作用,而產品價格不斷下調,增加了消費者的購買可能性。
近期,新華信網絡調查結果顯示,59.7%的被訪者計劃在年內購買自己的第一輛車,還有13.5%的被訪者近期有二次購車計劃。 可見近期我國汽車市場需求依然強勁。
調查還顯示,如果購車資金充足,77.3%的被訪者會因為車型優惠幅度加大而將購車計劃提前。10.2%的被訪者會因為有短期促銷活動提前購車,還有10.2%的被訪者表示,如果購車補貼幅度加大就會提前購車計劃。廠家、經銷商的促銷優惠對我國現階段消費者購車有明顯的刺激作用。
三、下半年汽車市場趨勢分析
得益于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及各項振興計劃的拉動,現階段國內經濟復蘇跡象日趨明顯,這將有力促進國內車市的進一步發展。
中國消費者對汽車產品的剛性需求將決定下半年中國車市能基本走出金融危機陰影,而區域經濟梯度發展格局,決定了未來二三級市場和農村市場將成為國內車市的主力。
另外,隨著汽車下鄉政策購車補貼資金的發放到位和政策調整后受惠車型范圍的進一步擴大,對持幣觀望的農村消費者將起到直接的刺激作用。下半年,除了以舊換新政策細則的推出,在汽車產業振興規劃中提及的汽車消費信貸管理條例、城市停車設施建設規劃及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汽車消費 刺激和保障措施,將更進一步穩定和促進國內車市的發展。
受惠于一系列政策措施,交叉型微客和小排量車型在下半年仍將保持較快的增長態勢,而中級車市場或將在以舊換新政策的刺激下有所回升。隨著4萬億投資拉動效應在下半年的顯現以及以舊換新政策對商用車型的大面積覆蓋,也將為商用車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在經歷了上半年車市的止跌回暖之后,部分汽車廠家在近期紛紛調高了產銷計劃,這樣一來,現車供應的充足將縮短消費者提車的時間,還有眾多新車型的陸續上市也讓消費者對下半年車市充滿期待,消費信心將得到更進一步穩固。
總體來說,下半年汽車市場形勢較為樂觀,盡管,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仍存在不確定因素,但是,在國內汽車消費剛性需求的前提下加之國家政策鼓勵,汽車產業作為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仍將發揮巨大的作用。(數據來源:中國汽車工業協會 新華信汽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