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企業的這些降價舉動,有的說是處理滯銷產品,有的說是要搶占市場份額,特別是新雅閣變相降價4萬元后,有人擔心將會推倒車價的多米諾骨牌,再度引發車市的價格大戰。他們為“一些還沒有贏利的企業”操心,認為“價格戰會損害中國汽車工業”,“培養不出開發能力”來,因此“是一個十分危險的舉動”。
多年來,汽車企業一直在抱怨沒有利潤空間,甚至還以“行業自律”為名,搞價格同盟。但據國家計委公布的最新數據,2002年汽車行業銷售收入為1515億元,比上年增長30.8%,實現利潤431億元,增長60.94%,利潤增長高于銷售增長30.14個百分點。行業的平均利潤率為28.45%,如此暴利,今天除了黑心的房地產商還能有誰?如果再剔除掉44家虧損企業,那些銷路好的轎車產品利潤率又是多高?再看看那些經營暢銷轎車的4S店,動輒投資上千萬元,卻只需一兩年的時間就可以全部收回投資,銷售汽車的利潤多么豐厚就可想而知!這還是在近些年來車價連續降價后實現的。如果還主張要所有汽車廠家家都賺錢贏利,誰都不想退出這個行業,怎么去進行行業結構調整?
認為暴利能培養出研發能力來,實在是一個誤區。長期以來中國轎車價格一直高于國際車價1倍到數倍,為何沒有培養出研發能力呢?這只能說明研發能力并不與暴利呈正相關關系。和人一樣,出類拔萃者多處于逆境,而養尊處優者成器者甚少。實踐一再證明,在好賺錢的時候,企業雖說也把“居安思危”掛在嘴上,但往往是不思進取的,只有處于強大的市場壓力下,才會變法革新,大搞技術進步。
翻翻中國汽車的發展歷史,只要是市場產品好銷時,裝上四個輪子就能賣錢,就沒有哪個企業還肯花本錢,大投入開發新產品。暴利帶來的結果,除了吸引更多的企業想進入這個行業,不會對產業健康發展帶來任何好處,這也正是造成中國汽車“散亂差小”的根本原因。
現在入世了,國家取消了原來對組裝轎車的國產化要求,從國外進口散件,甚至卸掉四個輪子入關后再裝上就能賣錢。跨國公司更方便,把他們的車子拆成幾大塊運進中國,再拼起來就能和“世界同步上市”,既“幫助了中國發展轎車工業”,又避開了中國的關稅壁壘,還賺了中國人的大錢,可謂一舉三得的善舉,真是筆好買賣,因此,在中國投資的跨國汽車公司,比中國人更不贊成轎車降價。但我們卻堅定地認為,暴利絕對培養不出中國汽車的研發能力來。
[上一頁]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