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政府前日宣布,廣州市汽車及相關行業交流會將于9月3日至5日舉行,這是該市迄今層次最高、規模最大的汽車行業經貿交流盛會。
廣州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局長陳明德表示,廣州市民的消費水平排在全國首位,將逐漸成
為繼上海后新的汽車消費熱點城市。然而,有專家對記者表示,當汽車數量增長超過配套設施增速時,熱點現象有時難免成為空中樓閣。
實際上,這已牽涉到一個新的問題:對汽車總量進行控制,還是創新汽車消費環境?
私車消費空間誘人
廣州市目前已有機動車140多萬輛,列全國第二位。但是,在一度達到日
上牌300輛新車的紀錄的同時,廣州的百戶居民家庭汽車擁有量少得令人吃驚:根據省統計局城調隊抽樣調查顯示,截至去年末,每百戶居民家庭汽車擁有量,廣州市為0·33臺,而同期全省的這個數字是2·33臺,東莞市為20臺,順德市為14臺,深圳市為13臺。
作為全國大城市首富,廣州應最有資格成為私家車消費大市。這個潛在的市場,對汽車
廠商無異于一塊誘人的蛋糕;由于汽車消費巨大的拉動作用,政府總體而言對其采取的也是鼓勵的態度。
道路并非攔路虎
為什么廣州汽車消費如此滯后?“總量控制”一說源自1996年
北京第一次汽車購買高峰后出現的堵車現象,廣州市民擔心的也是堵車之虞嗎?為此,一連幾個早晨,記者蹲在原廣州大橋收費站,市民對這里的堵車現象反映較多。經過幾天的連續觀察、統計,發現在早上8時到9時這段時間,廣州大橋收費站的車流確實比較慢,1小時內,過橋車輛僅在2000輛—2400輛之間。其后的幾天雖然不如星期一擁堵得這么厲害,但也很少超過3000輛。而有專家告訴記者,按廣州大橋的通行容量,每小時應在6000—9000輛左右。
原以為這種統計可以作為總量控制的佐證,但華南理工大學交通學院道路工程研究所王紹懷主任卻不這么看:從另一個側面來看上述數字,路橋的通行容量足以支撐交通流量,9點以后車輛不是就少了很多么?這種堵車,相當一部分是由于事故、駕駛不當等造成的。而且按規劃,廣州大橋將加寬,同時,從全市范圍來看,這種交通瓶頸已是很少很少的了,所以他認為,目前廣州的道路狀況,對購車影響并不大。王紹懷參與了廣州市很多交通項目的規劃過程。他個人認為,目前廣州的交通狀況,幾年內對私車消費不會造成太大障礙。通過這幾年的小變、中變,至去年底,廣州市人均道路面積達10·36平方米,從根本上扭轉了中心城區的交通阻塞狀況,中心區道路機動車平均速度也已從前年的每小時15公里提高到25公里。
按照相關規劃,一大批公路網建設將展開:番禺片區將形成五縱八橫的城市高速路網絡,服務于南部地區的中部干線、廣州東線高速公路、機場高速北延線、華南北路、廣園東路延長線及北三環高速等。
另外,廣州市已于近日正式通過國家科技部組織的專家組評審,被列入全國“十五”首批智能交通系統應用示范工程試點城市,預計“綜合交通信息平臺”也將于2003年10月基本完成。這標志著廣州市的交通管理水平已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50萬個停車位在2010年前建成
據了解,廣州市區現有各類停車場2790個,停車泊位161130,而總的停車泊位需求是816077個,缺口非常大。旅游、商業旺地的“停車難”問題最為突出,節假日尤其難找到停車位,許多車主確實出現過“有車不敢開”的困境。
為此,廣州已提出了在2010年前在市區建成51萬個停車位的計劃,藉此拉動汽車消費,解決日益加劇的停車難問題。去年,在廣州市城建資金投入中,停車場建設就占了1億多元。廣州市政府今后每年都安排專項資金,加大對停車場的投入。政府鼓勵興建的停車場將主要在商業區、交通樞紐、居民區和市區邊緣,現有的地下人防設施也有計劃地部分改建成停車場;而今年,廣州市正在市中心區規劃20個停車場。值得指出的是,廣州市建停車場,主攻方向是立體停車場。
就在本月初,從廣州市交委又傳來新的利好方案:廣州市將于近幾年內建成9700個路邊電子泊車位,首期2000個將力爭于年內推出。新增的路邊“咪表”將采用統一價格的電子收費系統。
汽車消費也應兩手抓
當然,總量控制的說法也有其完整的科學和實踐依據,私家車的超常發展,對城市配套系統和生態環境的壓力是必然存在的。據了解,新加坡從上
世紀60年代就開始控制機動車的增長,獨創了世界上特有的“擁車證”制度,使機動車的總量一直在60萬輛至70萬輛之間,一方面積極引導市民利用公共交通出行,另一方面又采取拍賣“擁車證”等措施來限制私家車的發展。如今,新加坡幾乎看不到車輛堵塞的狀況,在交通高峰期車輛平均時速也高達33公里。
從國內來看,上海幾年前便學習了“擁車證”制度,即將道路所能容納的車輛數按照一定的比例來控制車輛每年的增長數量,再平均分配到每個月,這些指標就通過向購車者拍賣“擁車證”落實到人,購車者需先有“擁車證”才能買車。
而這是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呢?一位汽車界人士指出,先有堵車,才會修路,永遠暢通的道路,那是浪費。不少汽車業專家認為,在現實中,實行
限購限行的總量控制是難以避免的,但消費環境的創新在這個過程中至少是同等重要,換言之,加強交通管理水平,改善配套措施,提高車輛安全等技術門檻,提升環保標準,加速老舊車輛的淘汰,更是一個城市對待汽車的科學辦法。
以廣州在建的智能交通系統為例,綜合交通信息平臺建成后,用戶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得到廣州市的道路交通信息、公共交通信息和換乘信息等,并據此確定自己的出行方式,選擇路線,避免造成時間上的浪費,交通堵塞情況將大大緩解。
據了解,廣州與深圳已獲國家保監會批準在全國率先放開車險費率,汽車保險費大幅下降,廣州市政府采取全開放政策,對私車沒有任何限制性政策,除了按照國家統一規定繳納
購置稅外,車主只須付三百元的手續費、工本費。
上牌手續也很透明:上牌程序、必備文件登載在互聯網的政府網頁上。車管所還實施限時辦理,許多銷售部提供免費代辦牌照服務。在這種不斷創新的環境下,汽車消費的熱潮帶來的將不會是一種城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