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只眼看《規劃》 僅有“五條”是不夠的原創
第三,鼓勵汽車下鄉,遠不是說說那么容易的。
“中國地大物博、地質條件復雜多變”,這是中學地理課本上就有的內容。而“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人口超過八億”,更是從小就深深印在腦子里的片段。而僅憑這兩點,就足以說明,要把汽車消費推進到農村層面,其難度可想而知。
1.汽車經銷網絡的建設,就是一項巨大的工程。目前國內絕大多數4S店都建立在一二線城市,其中尤以京津塘、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為重,還有相當一部分中西部地區的二三級城市,尚未有主流車企的4S經銷網點,那就更不要提進一步深入村鎮的二三級經銷網點。連賣車的地方都沒有呢,誰會買?就算可以跑到城里去買,那日產的維護保養怎么辦?盡管包括東風日產、奇瑞這樣的企業,都已經有了一些建設基層經銷網點的規劃,可這東西畢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在中國這樣的地方,沒有個一兩年,是根本見不到初步成效的。
2.《規劃》中提到“從2009年3月1日至12月31日,國家安排50億元,對農民報廢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換購輕型載貨車以及購買1.3升以下排量的微型客車,給予一次性財政補貼”,問題在于:換購的車從哪來?雖然目前我們可以看到市場上有相當一部分符合要求的車型,可這些車型真的就能適應中國所有的農村條件了?有多少現成的車型,是專為農村使用而設計的?OK,現在有政策了,但設計制造一款合適的車型又需要多少時間?50個億看起來很龐大,要是具體到個人,最終到手的又會是多少?
3.基礎設施建設是否已經解決還是個問題。“村村通”真的很到位了嗎?稍微偏遠一點的地方,加油是不是還方便?
4.如果上面的三大問題一切OK,那么,更新后報廢下來的這么多“廢鐵”,又該怎樣處理?——請記住,這還只是從農村中報廢下來的“廢鐵”,城市里的“廢鐵”會在今后的兩三年中以幾何數集的幅度增加起來,因為那時已經距離本世紀第一輪汽車消費高峰過去了十年。
第四,新能源不是說扶持就能搞出來的。如果有那么簡單,人類早就可以去火星了。如果100億就能創造出新能源,那中國汽車早就世界第一了。
早在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爆發的時候,部分國外車企就已經開始進行新能源的開發和應用的研究。但直到今天,仍然只有油電混合動力是最為成熟的技術,氫混、電動這兩個更具發展前途的技術,依然無法突破技術瓶頸。哪怕現在前所未有的重視,也不是三五年能夠實現大規模廣泛應用的。就算現在比亞迪F3DM爭了一個世界第一,對不起,沒有動輒幾百億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這個車根本就是一個擺設。
所以我認為,國家提出扶持新能源的開發應用,是非常正確的決定。但必須用更長遠的目光來看待這個龐大的項目,決不能追求眼前的利益。如果各地把這個政策作為政治任務下達到地方所在車企,然后車企拿出油電混合動力敷衍了事,那么這對中國汽車行業的長期發展將是災難性的打擊。對于新能源,一定要務實。
第五,汽車消費信貸的完善,是利益平衡問題,保險公司就靠這個增加年終分紅的;至于現代汽車服務業在中國的發展,更是任重而道遠。
關于利益平衡的問題,我不是某某保險公司老板,我說了不算。
現代汽車服務業,嚴重參差不齊、不成規模的各類汽配、二手車買賣、美容養護店等,充斥著中國的消費后市場,沒有權威、沒有標準的市場運作機制,令消費者完全體會不到“安全感”,個人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的保護。這不僅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消費者的購車計劃,并已經影響到了中國消費后市場的健康發展。但又由于這一領域具有地域性、分散性等特點,且摻雜著諸多利益分配問題,我相信也不會是近一兩年內能夠明顯改觀的。宏觀政策的指導性,在具體的施行階段將會遇到異常多的難題。
事實上全球汽車行業已經遭受了歷史上最嚴重的沖擊。就中國這個市場而言,相對外面的世界還算正常。也正因此,各個世界汽車巨頭才會格外重視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從這方面講,是有利于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關鍵在于,國家制定的《規劃》,究竟能起到多大的推動作用,從宏觀指導到具體操作,究竟會遇到多少難題,都尚待觀望。至少現有的五大舉措,還遠不能解決所有汽車產業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現在有部分專家學者,包括車企相關人士預測,今年中國的汽車產銷量仍然會有5%左右的增長。我認為,依靠國家的大力推動,年終達成這一目標的難度并不大,但想要取得更大的突破,很大程度上還要看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