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的含義:在德語中Zukunft翻譯成中文是“未來”的意思,寶馬取其開頭字母“Z”來命名其所有雙門敞篷運動型跑車。
“Roadster”的含義:在英語詞典里Roadster的解釋是Open two seater sports car,即敞篷敞篷兩座運動型轎車。在寶馬的歷史上有不少經典的Roadster,如1935年的寶馬325,1936年的寶馬328,五十年代的寶馬507,八十年代的寶馬Z1和九十年代的寶馬Z8,至今仍膾炙人口。
當美麗遇上尷尬
1995年,為了緊跟馬自達MX-5成功的后塵,寶馬公司推出了對復蘇的Roadster市場的試探之作——寶馬Z3。由于采用了五十年代寶馬507的部分設計元素,使得Z3在擁有侵略性外型的同時又充滿了復古的形象,修長的發動機罩,鯊魚腮似的排氣口,緊湊的腰線和短短的車尾,可以說Z3的推出在當時的汽車界產生了不小的轟動,至少在當時Z3的外型設計完全可以詮釋“完美”兩字的含義。同時,憑借其出色的外型Z3也曾在電影“黃金眼”中出任007的座駕。

在某些人的眼中,與其完美外型相比,Z3的動力性能和操控能力根本并不重要,但事實證明,完美的外型掩蓋不住其內在的缺陷,Z3也有明顯的弱點。上市的最初兩年,Z3只使用了取自于E36 3系列的1.8升和1.9升發動機,由于被指出動力性能太弱,后來廠方不得不追加了直列六缸2.8升、2.0升2.3升和2.5升四款發動機。在隨后的幾年,寶馬又相繼推出了Z3的硬頂版和擁有240馬力3.2升排氣量的Z3 M系列。更為人詬病的是寶馬公司為了降低開發的成本與難度,給Z3用上了早兩代3系已經棄用的拖曳臂式后軸,使得Z3的操控性受到極大的影響,遭到歐洲媒體的痛斥,所以盡管Z3七年內共生產了28萬部,并在美國大受歡迎,但是在講究操控和動力性的歐洲Z3卻成為了寶馬永遠的尷尬。
激情重新燃燒
2002年,在奔馳SLK和保時捷Boxster前堵后追之下,日漸老邁的Z3已經微顯疲憊,為了重新奪回失去的市場,寶馬重新定義了緊湊型雙座敞篷跑車的概念,并且更名為Z4。作為寶馬首席設計師Chris Bangle的又一得意之作, Z4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長而寬的發動機罩線條,長軸距,短懸掛以及低矮的座椅位置,寶馬Z3的影子在Z4上依然可以覓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Z4的雙腰線設計,設計師將相互錯亂交叉的線條與可以突起的棱角完美地結合,凸現了Z4前衛的個性。可以說,Z4的出現是把關注變成了轟動,讓人不得不對Roadster市場進行重新的排序。

有了前車之鑒,寶馬自然會在Z4的引擎選擇上小心謹慎。首先提供是兩款注重扭矩輸出的直列六缸汽油發動機,分別是192馬力的Z4 2.5i以及231馬力的Z4 3.0i ,兩款發動機運轉順滑,扭力范圍廣泛,在任何擋位都有不俗的表現。隨后,寶馬又小心翼翼的推出了Z4的兩款入門級型號,2.0升四缸發動機和2.2升六缸發動機。直至近日,寶馬才照例推出了350馬力的頂級型Z4 M Roadster,極大地豐富了Z4的產品結構。為了保持寶馬在操控性和運動性方面的傳統強項,改變人們對Z3拙劣的印象,寶馬為Z4開發了全新的底盤,懸掛也棄用了Z3簡單的拖曳臂后軸,改用3系的前麥花臣、后多連桿式懸掛系統,同時,動態駕駛控制系統(DDC),結識的鋼制車殼以,理想的50:50重量分布以及全新設計的非常精準的電子主力轉向系統將Z4的操控性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
從1995年9月20日,第一輛寶馬Z3下線到2002年6月28日12:34分,第297087輛也是最后一輛Z3駛入Zentrum博物館的一個角落,再到2002年9月,全新寶馬Z4在巴黎車展首次亮相。Z3到Z4的改變正如一輪落日隕入西山,而不久一輪紅日又會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