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古風:大雁塔小雁塔
小雁塔在西安市友誼路南側的薦福寺內(nèi),與大雁塔東西相向,成為唐代古都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標志。因規(guī)模小于大雁塔,修建時間較晚,故稱小雁塔。
薦福寺原建于唐長安城開化坊內(nèi),是唐太宗之女襄城公主的舊宅。睿宗文明元年(684年)皇室戚為高宗薦福而建寺。名獻福寺,天授元年(690年)改為薦福寺,是唐長安城中的著名寺院。唐代名僧義諍在薦福寺譯經(jīng),共譯56部,撰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一書,對研究中印文化交流極有價值。現(xiàn)寺內(nèi)存有的小雁塔,為密檐式方形磚構建筑,初為15層高約46米。塔基邊長11米,塔身每層疊澀出檐,南北面名辟一門。塔身從下至下逐層遞減內(nèi)收,愈上愈促,秀麗玲瓏,別具風格。門框為青石徹成,塔身內(nèi)部為空筒式結構,設木構樓層,有木梯盤旋而上。明清兩代因?qū)医?jīng)地震,塔身中裂,塔頂殘毀,僅存13層。今寺內(nèi)還保存一口重萬余公斤的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鑄的巨大鐵鐘,鐘聲宏亮,是譽為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鐘”。
在漫長的歲月中,小雁塔還有一段“神合”的歷史!公元1487年,陜西發(fā)生了6級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間從上到下震裂了一條一尺多寬的縫。然而時隔34年,在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縫在一夜之間又合攏了。人們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攏叫“神合”。
1555年9月,一位名叫王鶴的小京官回鄉(xiāng)途中夜宿小雁塔。聽了目睹過這次“神合”的堪廣和尚講的這一段奇事后,驚異萬分,把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北門楣上。建國后修復小雁塔時,才發(fā)現(xiàn)它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原來古代工匠根據(jù)西安地質(zhì)情況特地將塔基用夯土筑成一個半圓球體,受震后壓力均勻分散,這樣小雁塔就象一個“不倒翁”一樣,雖歷經(jīng)70余次地震,仍巍然屹立。這不能不令人嘆服我國古代能工巧匠建筑技藝的高超!
義凈法師: 如同慈恩寺與玄奘關系密切一樣,薦福寺則使人想起唐代另 一位高僧義凈。義凈也曾游學印度多年,不過,他由海路自廣州離開中國。公元671年,義凈只身搭乘波斯商船出國,先到印尼 蘇門答臘,后轉(zhuǎn)抵印度,也在佛學中心那爛陀寺留學11年,又游 學印度各地,經(jīng)歷30余國,于武則天證圣元年(695年)回到祖 國,帶回梵文經(jīng)典400余部。義凈回到長安后,在薦福寺主持怫經(jīng)譯場,共譯經(jīng)56部,230卷,是玄奘之后在佛經(jīng)翻譯上取得成 就最大者。他還將途經(jīng)海道諸國和所聞赴印度求法高僧的情況,撰 成《南海寄歸內(nèi)法傳》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珍貴資料。
門票:15元
開放時間:8: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