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古城 當之無愧的世界遺產
平遙古城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它完整地體現了17至19世紀的歷史面貌,為明清建筑藝術的歷史博物館。其古建筑及文物古跡,在數量和品位上均屬國內罕見,對研究中國古代城市變遷、城市建筑、人類居住形式和傳統文化的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派專家田中淡考察平遙古城時欣然題詞“平遙古城甲天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平遙古城的評價是:“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杰出范例,平遙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到過平遙的人說:“走進平遙,就如同走進一座大型的歷史博物館。”
人稱平遙有三寶,砌成的古城墻便是其一。在建城之初,此城墻僅為夯土筑成,規模較小。到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才擴建成現在的規模,至今雖歷經600余年的滄桑風雨,但雄風猶存。這座周長約6公里的古城墻,有3000個垛口、72座敵樓,據說這象徵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賢人。此外,清朝后期,在古城東南角還曾修建了一座象徵古城文運昌盛的魁星閣,由此可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響之深遠。
平遙古城是一座完全按照中國漢民族傳統城市規劃思想和布局程式修建的縣城。在封閉的城池里,以市樓為中心,有四條大街、八條小街及七十二條小巷經緯交織在一起,它們功能分明,布局井井有條。城內古居民宅全是清一色青磚灰瓦的四合院,軸線明確,左右對稱,特別是磚砌窯洞式的民宅更是具有很濃的鄉土氣息。全城現存四合院民居3797處,其中有400余處保存相當完好。此外,城池內還建有一些大小廟宇,老式鋪面亦是鱗次櫛比,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原汁原味地勾勒出明、清時期市井繁華的風貌。
出古城北門向東北有鎮國寺,它是古城的第二寶。該寺的萬佛殿建于五代(公元十世紀)時期,目前是中國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結構建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殿內的五代彩塑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藝術珍品。
古城的第三寶是位于城西南方向、重建于北齊武平二年(公元571年)的雙林寺。在該寺的10余座大殿內有元代至明代的彩色泥塑2000多尊,被人們譽為“彩塑藝術的寶庫”。事實上古城之寶不勝枚舉。
說平遙就不能不說“晉商”和“票號”,因為這里是“晉商”的發源地之一,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家現代銀行的雛形“日升昌”票號的誕生地。
明、清時期,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晉商一些大商號逐步形成了在山西設總號,在外地設分號,跨地區經營的商業系統。在此種情形下,大宗的批發、運銷帶來巨額現銀的解運業務,于是一種新的解款方式--“票號匯兌”便應運而生。 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就在平遙西大街“西裕成”顏料鋪的基礎上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專營匯兌、兼營存放銀業務的“日升昌”票號。三年之后,在山東、河南、遼寧、江蘇等省先后設立分支機構。19世紀40年代,它的業務更進一步擴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羅斯等國家。當時,在“日升昌”票號的帶動下,平遙的票號業發展迅猛,鼎盛時期這里的票號竟多達二十二家,一度成為中國金融業的中心。可見,在中國近代金融史上,平遙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古老的平遙是輝煌的,今天的平遙依然充滿了魅力。在時下許多文化古城為興商業而被肢解破壞的時候,平遙卻如此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平遙古城保存了其全部特徵,而且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