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仙山——武當山
道教圣地--武當山
武當山,古名太和山,相傳為上古玄武得道飛升之地,有“非真武不足當之“之謂,故名。是著名的道教圣地,亦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武當山位于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內,面臨碧波蕩漾的丹江水庫,背依蒼莽千里的神農架林區,東通歷史名城襄樊,西接“汽車城”十堰。景區面積312平方公里。秦漢以后置郡縣,以武當為名。東漢末期道教誕生以后,武當山更被尊為道教仙山。
武當山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垂直氣候明顯,氣溫隨海拔高度遞減。全山分3層氣候區:高層,即朝天宮至金頂,海拔1200-1600米,年平均氣溫8.5℃;中層,即紫霄宮至朝天宮,海拔750-1200米,年平均氣溫12℃;抵層,在海拔750米以下的太子坡,武當山鎮等地,年平均氣溫15.9℃。
武當山勝景,以雄為主,兼有險、奇、幽、秀等特色。有72峰、36巖、24澗、11洞、3潭、9泉、10池、9井、10石、9臺。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如金鑄玉雕的寶柱雄刺蒼天,素稱“一柱擎天”。武當山四季風光不同,景色各異,春天山巒滴翠,繁花似錦;夏日風雷激蕩,云飄霧繞;金秋林疏葉紅,滿目清新;冬季銀裝素裹,冰柱撐天。這些勝景古人稱之為“動八景”和“靜八景”。登臨武當山絕頂,千山萬壑盡收眼底,清風送爽,玉宇澄清,飄飄欲仙之感,則油然而生。
武當山人文景觀宏偉壯麗,唐、宋、元、明、清歷代在此均有建筑,明代最為鼎盛。明成祖朱棣,于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遣臣率20多萬軍民夫匠,用12年時間,在均州城至金頂70公里的建筑線上,建成了8宮、2觀、36庵堂、72巖廟、39橋梁、12亭臺等建筑群。這些建筑均鑲嵌在峰巒巖洞和奇峰幽谷之中,布局巧妙,規模宏偉,技藝精湛。
武當山古老建筑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宏偉壯麗,舉世罕見。歷代王朝在此大興土木,規模宏大,工程艱巨,藝術精湛,在宮觀廟宇建筑中首屈一指,是“補秦皇漢武之遣,歷朝罕見,張宮闕之勝,亦環宇所元。”
武當拳 北宋末期,張三豐在武當山結茅修道,創造了“武當拳術”,剛柔兼蓄,成為一個重要的拳術流派。被稱為“武當拳”(亦稱內家拳)。“行如蛇,動如羽”的獨家風格,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后發制人。因仿太級的陰陽變化又名太極拳。剛柔兼蓄,成為一個重要的拳術流派。被稱為“武當拳”(亦稱內家拳)。“行如蛇,動如羽”的獨家風格,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后發制人。因仿太級的陰陽變化又名太極拳。
武當拳術和嵩山少林派的武術齊名。由于此拳以養練功、防身保健為宗旨,且有很高的技擊價值,許多海外旅游者,末識武當山而先知“武當拳”之名。 武當武術為中華武術一大名宗。
游覽武當山,最終目的地是天柱峰極頂的金殿。攀登天柱峰,要經過二十多里陡峭險峻的山路。森林茂密,廟宇隱現,山巖陡峭,溪水潺潺,路濕苔滑,步步艱難。鉆行在大片大片的古柏蒼松的大森林里,陽光透過碧綠的,使人產生一種在綠色海洋里潛游的幻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