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灣 密林深處的千年古村
在本頁瀏覽全文>>(共計2頁)
|
一千二百四十余年的歷史長河中,明月灣村名依舊,村址依舊,村落的格局也未作多大變動,千年古村文化綿延不絕,是村落建筑史上的一個奇跡。盛唐詩歌中的明月灣,有白居易的“掩映桔林千點火,泓澄潭水一盆油”、 皮日休的“曉培桔栽去,暮作魚梁還”、 陸龜蒙的“擇此二明月,洞庭看最奇”等等,詩人們對隱于湖山深處的明月灣印象深刻,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在浩翰的唐代詩歌中,所寫村落指名道姓的并不多見,大加贊譽的不可多得,經詩人題詠贊美,越千年歲月延續至今,風光依舊的,更是難能可貴,這就是明月灣最為珍貴之處!
天水相接,一碧萬頃,是明月灣古村的最大特色,而環境是古村落中最為重要的因素。明月灣的周邊環境,是山水相依,得湖山之勝。明代顧炎武指出,明月灣村落,皆得益于太湖山水,其環境大多美不勝收,非同尋常。歷史名人王铚認為明月灣村落的環境是經過精心選擇的,遠勝于其它村落,簡直是人間仙境。
深藏不露,深得桃源意境使明月灣古村頗具禪宗思想。明代張怡、清代王維德一致認定,洞庭西山猶如晉代文學家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西山島位于太湖中央,周圍山深水闊,明月灣處于西山腹地,更為幽絕。2000年,明月灣開通公路,在此之前,除了太湖水路之外,只有一條山林小徑與外界溝通。小徑曲折幽深,兩傍梅杏、柑桔、楊梅、板栗等果木,枝繁葉茂,層層密密。穿越山林,翻過山崗,方始豁然開朗進入古村,此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無異。這是先民們繼承陶淵明隱逸思想,在修筑村落中的一個成功范例。
不到村口不見村,到了村口難找門。明月灣的大自然是樹深林密,野趣天成的。“水抱青山山抱花,花光深處有人家”,明月灣古村西側村口與太湖之間,是一開闊的樹林,原先林深樹密,古木參天,把古村遮掩得嚴嚴密密。史料記載:開拓者們初來乍到,面對的是波濤洶涌的太湖和荒寂人煙的山丘,他們內心充滿著恐懼和不安。
他們清楚地知道,唐宋以來,太湖周邊山洪暴發、山體滑坡、湖岸坍塌、村子陷落等地質災害時有發生。他們能做到的,唯有保持水土、植樹造林,愛樹護林成了他們的傳統。由此,讓我想起當代社會提倡的“人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先進思想,兩者之間,她們的理念是多么的異曲同工啊!
阡陌縱橫,屋舍儼然,明月灣古村處處展示出獨特的江南鄉村風貌,雖歷經風雨,然而“敗石殘址,也入圖畫”。古村在布局上,南北走向有兩條主要街道,由西向東漸次升高,曲折并行,流暢舒展。多條小巷與之垂直相交,構成棋盤格局。路人穿行其間,四通八達。街面由花崗巖條石鋪設成街面,上可行人,下為泄水渠道。每遇大雨,山洪從渠溝中迅速排出。道路整齊清潔。民諺有“明灣石板街,雨后著繡鞋”之說。
明月灣的古建筑,大多重建于明清鼎盛時間,近年來多有更新。原建筑以二層為多,普遍是二到三進,外貌古樸簡潔,內部精細文雅。不濫施裝修,大多只在梁架、門樓等關鍵處略加雕琢,作傳神點睛之筆。充分顯示出明月灣人崇尚簡樸,又不失風雅的文化風尚。明月灣向有“無處不載花,有地皆種桔”的習俗。房前屋后,甚至在塌廢的宅基地上,也大多栽種柑桔、石榴、桃杏等花卉果木。花開季節煦麗爛漫,香飄四溢。現在,栽桔、捕魚等副業勞作至今已成為明月灣人的主要傳統經濟產業。
自駕游明月灣古村,一路上都是金燦燦的銀杏樹,連著藍天和青山,明月灣村,您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古村落,是一個讓人產生時光倒流感覺的角落。雖然已有很大一部分的老房子因為經濟開發而被拆掉了,但還是有些細部精彩的東西被保存了下來,需要我們自己去尋找和發現。
站在明月灣的古碼頭上,面朝太湖,夕陽拖著長長的倒影,一直從天邊延續到自己的腳邊,非常美好的意境。落日熔金,天邊的顏色像被暈開的一樣,我特意停下我的QQ車,這種小巧型交通工具的好處就在于能讓你最大限度的體驗沿路的湖光山色。每當你以為在這個路口沒有了風景而要加大油門的時候,卻在下一個峰回路轉時又有一派新的景致。此時的落日,成了太陽最后的余輝,染紅了波光鱗鱗的湖面;遠山,在依稀朦朧中變成了我鏡頭中大大的色塊;民居炊煙,正裊裊旋升渲染著這片古村落的勃勃生機。一幅多么美好的山水風光畫啊!
終于到了該返程的時間,仿佛是行駛在碧波蕩漾的湖面上,水天一色的風光撲面而來,甩向我的腦后并無限延伸。拍過了太湖大橋的夕陽西下,我就駛上了返回杭州的高速,依依不舍的和華燈初上的明月古村作別。
交通提示
杭州方向的自駕游:可從錢江二橋上滬杭高速至嘉興轉入乍嘉蘇高速行駛,然后接近蘇州在吳中區出口轉入蘇州西南線繞城高速,路途約18公里,然后到西山下高速,往太湖大橋方向行駛,可直達西山,一路行駛請注意指路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