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樸的嶺南水鄉:以船為轎
行走理由
農間水道風光迤邐,阡陌河面舟楫往來,蕉林果樹成林成片,沙田美食享譽一方。位于中山民眾鎮的嶺南水鄉原為珠江的出海口,祖先蛋家人以兼漁兼農的生產方式養家糊口,捕魚種地,加上解放前交通閉塞,故而較好地保存了當地淳樸的鄉風民俗。而咸水歌和以船為轎的獨特婚嫁習俗,也不時能在當地欣賞到,仿若時光倒流。
行走指引
從廣州出發至中山,走華南干線至番禺市橋,然后入坦尾高速約5分鐘后從三角出口下,約10分鐘到中山嶺南水鄉,總行程約50公里,車程約1小時。
水鄉蕉農——以舟為渡 以橋為媒
以舟為渡,以橋為媒的聯絡方式,是水鄉人生活的寫照。有咸水歌唱道:“水鄉的路水云鋪,出村入鄉一把櫓。”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水鄉的村與村之間沒有橋,只靠河道中壘起的石塊相互往來,而村與外界的交通就只能靠水路了。于是,民眾水鄉里家家有船,戶戶有碼頭并不稀奇。
嶺南水鄉屬于水網交織地區,來此游走的人們到達水鄉后,通常要換乘游船才能深入精彩之處。從新華河到許愿樹,到紅橋碧水,再到新平二村,河面上舟楫往來,魚躍淺水,雞鳴狗吠,岸邊人家和橋上車馬,以及在岸邊茶館品茶的鄉民,活脫脫構成了一幅現代版的《清明上河圖》。此地常常吸引喜歡攝影、繪畫、搞文學創作的游人。
杉皮老屋 盡顯風情
據說,嶺南水鄉當地最早的先民蛋家人是住在船上的,現在尚見有些漁民仍以船為家,靠打漁謀生。大部分勤勞致富的蛋家人則上了岸,先住茅寮,后建起了臨水的杉皮屋,最后又建起了現在寬大明亮的水泥樓房。臨水的樹皮屋一般都建得小小的,一半靠在岸邊,一半建在水上,有點像傣族的吊腳樓。住在里面非常涼爽,所以現在年輕一代雖然都住進了高堂大屋,但一些老人仍喜歡住在老房子里,一半是懷舊,一半是實用。沿著河道坐船暢游時,杉皮老屋就在河的兩岸。
時代在發展,水鄉人民的生活也在不斷求新。一些“驢友”發現,水鄉茅寮別墅前的漁塘已經被加建了水上曲橋和休閑戲水區,游客在深入水鄉人家之余可以在這里玩水嬉戲。而水鄉的農莊也經過擴容,引種了更多嶺南蔬果和地方農作物。熱愛返璞歸真的都市一族可以在這里見識到許許多多沒見過的品種,體會“助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