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試驗中,車速比以前兩項試驗要高一些,達到55-56km/h。不過這個速度要低于歐洲Euro NCAP的64km/h。這主要是考慮到我國汽車工業(yè)整體水平而制定的。車重達到1.3余噸的標致307在這樣速度下撞向可變型蜂窩鋁,而后向右后方反彈了將近2米的距離。在碰撞中,307的車頭,尤其是與蜂窩鋁接觸的左半部嚴重變形。保險杠在撞擊中脫落,左側翼子板沒有發(fā)生褶皺而是直接斷裂(這一點很屬于正常情況,因為像發(fā)動機蓋、翼子板對吸能基本上沒有什么幫助)。由于車頭變形非常嚴重,劇烈的撞擊已經影響到了左前方的車輪。在撞擊的連鎖反應下,該車輪已經向后移位并頂到了后面的車體。不過并沒有對駕駛員的腿部和腳步空間構成什么影響。引用現場工作人員的話說,“車頭變形很嚴重,甚至有些過于嚴重,但整體吸能效果非常好。”這樣做的目的無外乎就是將撞擊的能量盡量減少到不會威脅到乘員空間的程度。 

 碰撞試驗過程回放
另外一點值得提及,在撞得面目全非的車頭處,記者注意到,有幾個位置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液體泄漏。在記者提出質疑后,試驗場的工程師在現場逐一對這些液體進行了確認(據了解,根據C-NCAP的操作規(guī)程,車輛在撞擊前要將油箱內的燃油放凈,然后加入同等質量的水取而代之,但水中還是會殘存有少量的燃油,因此很容易辨別)。經確認,這些液體主要是從電瓶、玻璃清洗劑、和水箱中流出,沒有燃油泄漏情況發(fā)生。后據技術人員解釋,正碰試驗中很少出現燃油泄漏情況,對于燃油泄漏危險的評定主要是在國家強制的追尾碰撞試驗中進行。  車輪向后頂入車體(左) 車頂沒有出現凹陷(右)

 氣囊印記清洗可見
 腿部與前部出現碰撞
 后排假人
觀察完車頭,我們再沿著A柱向后看去。307的A柱本身和車頂依然沒有出現什么凹痕,由此漸漸明白了剛才工作人員對于307車頭吸能的評價。車門有輕微變形,但打開依舊輕松,不許太用力,當然更不需要什么工具。里面的假人姿態(tài)良好,氣囊上印痕清晰,后排女性假人坐姿端正,看來安全帶的工作也很正常。唯獨幅駕駛上的假人可能腿部與前手套箱的蓋子發(fā)生了一定的沖撞,留下了一道印痕。  車門輕微變形

 地面出現液體遺灑 經確認非燃油泄漏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太平洋汽車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擅自轉載!轉載請注明出處,否則一經發(fā)現,必將追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