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音響器材都追求類似演出或錄音現場的保真度,這才是理想器材的最高目標。什么是現場般的保真度呢?筆者認為除大家常說的一些,“盡量多的細節”和“完整的動態還原”是至關重要的。筆者生活在文化氛圍濃郁的北京,拜朋友的幫助,常有機會到各音樂廳去聆聽現場演出。
北京的中山音樂堂、北京音樂廳、國圖音樂廳、保利劇院、世紀劇院、天橋劇院等聲學特性略有差異,但每次聆聽,感覺和音響系統重播最大的不同便是驚人的細節信息量和輕松龐大毫無壓縮的動態,尤其是在較佳的座位聆聽時。筆者有一次和朋友去聽《茶花女》,上半場坐在后排,離樂池很遠,高頻衰減較多,低頻沖擊力也不強,中頻顯得比較突出,定位和層次感不是很明顯,當時覺得聲音接近ATC大型音箱,準備換用ATC 150的朋友欣然自得;誰知下半場有機會換到了前幾排,樂池離得很近的情況下,聲音卻有了很大的變化,聲音開揚通透,細節量驚人地豐富而又舒適自然,動態更是龐大而富有沖擊力一一幾乎成了“丹拿聲”,玩過ATC 20、Spendor SPl00和Harbeth Monitor 40的朋友驚嘆不已,之后把Monitor 40換成了丹拿大型監聽箱M3。一般情況下,錄音時當然不會把話筒放離樂隊幾十米,所以,細節和動態的還原不好,音響器材是不能稱得上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