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翁耗資百萬 千次實驗破解蓄電池污染
南岸區的蘇文峰老先生經過上千次實驗,花20多年時間及上百萬元資金破解了傳統蓄電池回收處理技術污染、耗能的難題。
昨日蘇文峰說,他去年8月18日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報發明專利,目前已接到國家知識產權局初步通過審查的通知書。
老人自學20多年花費百萬
“我爸一直研究了20多年,花費不下百萬!”蘇文峰的女兒蘇蘋替父親打開了話匣子。90歲的蘇文峰思路清晰,語氣平和,看起來只有70多歲。老人告訴記者,他年輕時從事無線電研制工作,喜歡研究機器。
看到我國處理蓄電池的方法既耗能又污染環境,家境殷實的蘇文峰產生了研究新技術的想法。只有小學文化的蘇文峰邊自學邊實驗,光專業書就買了一大屋子。
“原來父親一個人住,鍋里煮著飯,他就在一旁做實驗。鍋燒干了,灶燒裂了他都不知道,經常一天只吃一頓飯。”這讓兒女們很擔心,老人最終被接到了女兒家。小實驗可以在家里做,可大型的實驗就只能在實驗室里才能做了。為此,兒女們為老人在六公里租了一個場地,專門用來做實驗。
產品墜1米高仍完好
“不可能!我們這么大的廠,這么多技術人員專門干這事都沒干成功,一個老人家怎么能行。”當老人到北京等地考察蓄電池處理廠時,專業人士都對這項技術持懷疑態度。一次,來蘇文峰實驗室考察的外地廠家技術人員也不相信此技術,為證實自己產品的質量可靠,蘇文峰當場把提煉出來的電極板從1米多高的地方摔下去,電極板還完好無損。
在場的行家這才閉上了嘴。這一消息傳出后,不少人前來蘇老先生的實驗室“取經”。
端起放大鏡自學成“教授”
打開蘇文峰的書房、臥室,到處堆放著比字典還厚的書。在蘇文峰的枕頭下,還壓著幾大本書,書上放著一把放大鏡。“眼睛不好了,現在看書就是有點老火。”蘇文峰說,他原來只有小學文化,對蓄電池處理技術一竅不通。但憑著毅力和精神,他就端起放大鏡看完了一本本既深奧又難懂的專業書籍。
“我爸爸的水平不比教授差!”女兒笑著說,父親和大學教授談起這種技術來,教授在他面前也連連點頭稱是。“哪里呀,我知道的只不過是一粒沙,對整個宇宙還是不了解。”蘇文峰謙虛地打著比喻。
傳統技術易造成大氣污染
據了解,國內傳統的回收利用廢舊蓄電池基本上采用火法,即通過對廢舊蓄電池中的鉛重新熔化,提煉出鉛板。但該方法不但使鉛板純度降低,而且易造成大氣污染。如今,蘇老先生的濕法則是通過化學反應,使其溶解分離后提取含鉛物質,這種方法對環境污染極小。
蘇文峰解釋說,原來在長江沿岸分布著一些蓄電池處理廠,工作時要用1000多攝氏度的高溫對廢舊蓄電池進行熔化,整天濃煙滾滾。濃煙里含有大量的鉛、硫等成分,對環境污染極大。目前雖然采取了多種防護措施,但成本頗高,且不能完全避免。而濕法則相對環保節能得多,只需要300攝氏度的溫度,靜悄悄地便完成鉛提取。
新技術既環保還能多賺錢
除了環保因素之外,采用新方法還有更高的經濟利潤。蘇文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廢舊蓄電池收購價6000元/噸,精鉛價為14000元/噸,用新方法生產極板價格節約4000元/噸,大廠一年節約成本大概在1200萬元,估計兩年內可收回投資。“新方法不但環保,而且回收1噸廢舊蓄電池的利潤在30%左右,而用傳統技術的利潤只有20%左右。”蘇文峰說:“技術是死的,只有把它用起來才能造福于人。”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