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的中國中檔轎車市場熱鬧非凡,繼波羅、寶來、愛麗舍成功投放之后,7月18日福美來火爆登場,8月20日眾所矚目的中華轎車隆重面世,天津豐田T—1也將于10月8日下線,派力奧周末款、賽歐SRV天窗版更是迫不及待,北京現代索納塔也將在11月加入戰團。短短一年內,有數十種新車型同時搶灘車市,在中國汽車史上實屬罕見。
中檔轎車扎堆上市,瞅準的是突然現形的市場斷層。雖然國內經濟型轎車競爭火熱,但在中檔車領域,長期以來一直是桑塔納2000等個別車型獨步江湖。據統計,2001年,國內不少城市的人均GDP都超過了2000美元,北京達到3000美元,上海甚至超過了4500美元。另據對北京亞運村車市的調查,消費者的購買力正在大幅度提升,今年3至6月份銷售的汽車平均單價分別為13.8萬元、14.1萬元、14.6萬元、14.8萬元,呈逐漸上升趨勢,而7月更攀升到了16.2萬元。龐大的市場空間、城市白領的消費渴求、中檔轎車的利潤驅動,都預示著一場中檔轎車酣戰不可避免。
價格競爭誰會笑到最后
自從7月中旬福美來面世,“價格戰”的字眼便頻繁見諸媒體,17萬元的價格成了中檔轎車的一道坎兒。隨后上市的中華標準型轎車,也把價格定在了16.98萬元。除去已投放市場的車型外,各廠商對即將下線的中檔車價格均諱莫如深,天津豐田對T—1價格更是三緘其口,任憑媒體猜測,只稱“在下線前會有一個明確的價格”。這不由讓人想起當年賽歐以10萬元開啟家用轎車市場時,夏利2000下線1小時就匆忙宣布調價的激烈競爭場面。
中檔轎車市場存在空間已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市場潛力有多大也不好預測。今年上半年轎車產銷兩旺,增長35.26%,經濟型轎車熱銷起了決定性作用,同比增長104.42%,而中檔轎車同比增長僅為12.27%,說明絕大部分購車者中意的還是低價位車。雖然我國人均收入呈逐年上升趨勢,在一輪經濟型轎車熱潮之后,城市白領有多少購買力還是個未知數。
從各大廠商對中檔轎車的生產計劃來看,供方市場的出現將成為必然。波羅要年產15萬輛,索納塔也提出到2005年年產20萬輛的目標,中華轎車也計劃年產在10萬輛,加上寶來、愛麗舍、福美來等車型,國內中檔車市場“廟”再大,也容不下來勢兇猛的十幾個“大菩薩”。
過剩才會有競爭,而價格杠桿是市場經濟的核心。作為買方與賣方的利益均衡點,“用價格說話”,不僅是對消費者最大的善意,而且有利于企業的優化選擇,使有限的資源通過市場之手得到優化配置。對中檔轎車廠商來說,如何降低生產成本、促進生產效率的提高、加快技術革新,將是決定其在價格競爭中能否“笑到最后”的關鍵。目前大部分中檔車型均“出身名門”,其中寶來、桑塔納2000、賽歐天窗版等還借助了已有的生產平臺,在以后的競爭中也許會占到先機。
中國品牌在哪里
中檔轎車競爭火爆,固然令不少人歡欣鼓舞,但個中尷尬,卻足以讓有志于中國汽車工業的人感到切膚之痛:中檔轎車國有品牌在哪里?
眼下的中檔轎車市場,除中華轎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獨扛民族汽車工業品牌之外,橫行市場的全部是國外各汽車工業巨頭的“新寵”:T—1是豐田專為中國設計的新車型,波羅融合了德國大眾的“高新技術”和“潮流魅力”,福美來則是日本馬自達2001年歐美市場上暢銷的新款。
在經濟全球化年代,我國轎車工業要想更快地發展,與國外知名品牌合資合作是一條捷徑,同時也是迅速打開國內市場、積極參與國際分工的前提。閉門造車只有死路一條,不參與全球化,只有赤貧化和邊緣化。合資合作是“拿市場換技術”,是替計劃經濟、過度保護、封閉發展還債,是交學費,同時也是以“退”為“進”,圖謀日后的崛起。
然而,近20年的合資合作,并沒有改變中國汽車工業技術落后的“本色”,現在我們仍然沒有整車開發能力,仍然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對國內中檔轎車企業來說,合作才剛剛開始,沉重教訓不能忘記。牢記這一點至關重要。
中國中檔轎車要創造自己的品牌,迫切需要提高自主開發能力。中檔轎車起步晚,本身開發能力薄弱并不可怕,恰恰可以更好地利用國外最先進的技術,加速消化、吸收,不斷改進、創新,提升自己的開發能力。
有人說,搞技術開發需要大量投入,一個風阻試驗就要幾個億,中國企業哪有那么多錢?事實證明,這是一種誤解。且不說奇瑞在經濟型轎車領域的精彩表演,在中檔車領域的中華轎車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范例。通過生產零部件、發動機,再到整車組裝,走的是一條順向路線,而中華轎車卻通過資本購買產品技術,實行全球采購,很快地形成自己有競爭力的品牌。更重要的是,這種以資本為杠桿調動全球資源的逆向過程,并不妨礙對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和創新。當然,這種方式的推行,還需要加快改革,需要給資本松綁。
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中檔轎車市場,國內中檔轎車必須擁有自己的品牌,否則,我們將永遠是輸家。
“快魚”制勝
在市場競爭中,不是“大魚吃小魚”,而是“快魚吃慢魚”,這是由美國經濟學家小艾爾弗雷德·錢德勒最早提出來的。當速度成為競爭中起決定性力量時,以速度打擊規模、以速度利潤戰勝規模利潤,就成為最強的競爭手段。這對意在做大的中國中檔轎車企業來講,不啻為醒世明言。
“速度”是企業技術、產品質量、服務、管理的總體現。對中國中檔轎車企業來講,缺乏先進的技術、沒有先進的管理,提“速度”似乎勉為其難。然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跟不上“速度”,只能被動挨打。
在國內,中檔轎車企業誰跑得快,誰就將取得領先優勢。然而,國外的“快魚”,則是更為強勁的對手。
在當今國際上,一種全新造型的轎車,其造型的設計壽命周期充其量也只有4—5年,到了第6年便進入了衰落期。雖然目前我國中檔轎車都是國際上最新的車型,但入世后,這批車基本上都已面臨衰落的命運。而2005年進口汽車配額將被取消,2006年整車關稅下調至25%,零配件關稅降至10%,屆時國外新一輪的中檔轎車將長驅直入,勢必對國內中檔轎車企業形成致命的打擊。
面對嚴峻的現實,中國中檔車企業喘息的余地已經不大,這對各企業抓住最后有利時機加快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激烈的中檔轎車市場競爭中,中國企業要想擺脫不被淘汰的命運,唯有奮起抗爭,別無他途。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