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修車記:發生意外可以這么簡單輕松
在新西蘭開車一年多,第一次碰到撞車事故。因為事故很小,我的車損壞并不嚴重,只是尾燈下面的擋泥板凹下去橄欖球那么大一塊。我和對方交換了資料后決定報警。警察在電話里問明了情況,回答說讓我們找保險公司,因為這是小事故,他們沒時間來處理。我們于是各自和保險公司聯系。
和保險公司打交道出奇的簡單,說明了情況,保險公司就讓我自己去找修理廠修車,修理廠只要在動工之前請保險公司核準一下價錢即可。出于好奇,我還是決定找幾家修理廠問問價。
首先找到一家韓國人開的修理廠,韓國老板仔細檢查了車,嚴肅地盤算了良久,最后伸出四個手指頭:400元。
我暗自吃驚,這么貴!我在國內修過類似的車只要1000多元人民幣,合新幣200多元。
后來找到一家洋人汽修廠,老板看了車,拿過一張報價單認真地寫下價錢:總共1400元。天哪,我那輛老破車也不過就值2000元,修一下擋泥板,居然要1400元!
最后我決定找公司的洋人同事幫忙。同事介紹的洋人修理廠其實是個個體戶,回答更簡單,說他報價沒有用,要保險公司的核價員來核價。他幫我聯系了保險公司,兩天后告訴我核價結果:1200元加GST共1350元。
接下來一切順利,三天后我拿到了車。這個結果似乎很荒唐:花了韓國人報價的3倍多錢和長得多的時間,修好了我的車。可洋人的思維真的一無是處嗎?
仔細反思整個事故過程,我不由得對這個國家刮目相看:第一,事故發生后,我和保險公司打交道全靠電話,從報案到索賠、核價和結算,沒有去過保險公司一趟。如果不是我個人興趣,我也沒有必要跑三家修理廠,只要是洋人修理廠,不管是大型公司或是個體戶,價錢其實差不多。
第二,整個事故過程中,保險公司所帶來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始終伴隨著我,我幾乎沒有發生意外之后的焦慮和不安。我現在明白了,為什么有一次聽一個70多歲的老太太講她錯把油門當剎車踩,撞進了自家臥室的經過,車和幾樣家用電器都已被嚴重損壞,可當時她邊講邊笑,像是在講別人的故事。
原來,發生了意外可以這么簡單輕松。而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健全的制度和像我這樣的普通人對制度的信任基礎之上,缺一不可。
健全的制度并不能保證處理每一件事情都有高效率,相反,健全的制度往往伴隨著更繁瑣的手續,因而導致辦事效率下降。但反過來看,健全的制度節約了大量的社會成本:在以上例子中,健全的制度節約了我大量的交通費和時間,極大限度地給予我安全感,減少了不必要的心理壓力,也從根本上防止了腐敗的產生。相比這些社會成本,1350元修個擋泥板真是十分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