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發展保護民族汽車品牌
民族汽車品牌要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保護,用多買民族品牌汽車的方法保護,這是一種消極的保護方法。汽車行業本身應該創新,應該提高產品的質量,應該更好地為消費者服務,來贏得消費者的喜歡和回報,而不是通過行政命令或者稅收上的優惠而形成對民族汽車品牌的保護。
事實證明,品牌形象提升后,同樣的產品可以賣出更好的價錢,同樣的價錢則可以占據更高的市場份額,企業自然也會有更多的資金投入未來車型的研發,投入產能的擴充,盡快做大做強,形成良性循環,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動。提起民族汽車品牌,技術落后堪稱我國汽車企業的一條軟肋。品牌含金量差是中國汽車企業的另一條敏感神經。
當然,品牌形象的建設和提升不是件容易事,單純靠鋪天蓋地的廣告,或者其它形式的造勢,很難長期奏效。
摹仿是沒有出路的
現在,國內不少汽車企業在走摹仿之路。相對于自主開發,摹仿的風險小,因為被摹仿的產品一般是得到市場認可的產品;此外,摹仿的開發周期短。摹仿別人的產品的設計最快可以在3個月內基本完成,而自主開發設計,目前國外最快也得一年左右。具有創造性和突破性的開發,時間更長。還面臨著政策和資金問題。摹仿別人不但可以減少大筆開發成本,而且風險小,見效快,有些產品即使批量不大,但利潤相當可觀。難怪有些企業對摹仿樂此不疲。
摹仿是沒有出路的。一方面,由于摹仿的產品質量上不去,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及交通擁堵,個人和國家財產會受到損失。另一方面,由于摹仿是一種投機取巧行為,使企業只注重短期效益,而忽視甚至不愿意進行自主開發,長期形成不了自主開發能力,使中國汽車工業徘徊不前。
“全球同步上市”不全是香餑餑
所謂“全球同步上市”的概念,是前年上海大眾推出POLO時首先提出來的,并且成為POLO上市最成功的賣點。此后又有多款車相繼摹仿。
過于強調“同步推出”,勢必給地產化帶來難度,甚至完全忽略地產化問題。這也是今年以來散件組裝車大行其道的原因。如果合資公司長期去生產跨國公司“全球同步”推出的產品,就只能永遠是跨國公司的組裝廠,中國所謂的自主發展將遙遙無期。(中華工商時報)
察看評論詳細內容我要發表評論
[上一頁]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