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品到責任 北京車展國內企業應該展啥
08 年度的北京車展即將拉開帷幕,從已報出的企業參展規模、新車型種類上看,各家都希望以破紀錄的姿態來應對這次北京車展。無論是“福特”要以最大參展商的身份攜各家子公司共同參展、還是南北“大眾”并聯的參展舉措以及還是“豐田”所流露的可怕規模,無不顯示各家對這次北京車展的重視程度。而自主企業的爭相亮相,也將不經意間反映出中國汽車市場保衛戰的意味!特別是中國的奧運年在普遍吸引世界眼球的時候,北京車展的焦點程度自然就會倍受關注了。
在國內企業日益向自身強大轉型的今天,相應的企業間重組、進軍國際市場等戰略意圖都會通過車展這種特殊的形式表現出來。人們所期待以及需要看到的,就是在國際化趨勢越發明顯、自主熱潮越發突出的情況下,國內企業用什么樣的辦法與之相吻合。特別是在量已經達到規模的前提下,如何建立屬于自己的國際競爭力、怎樣更多地承擔起市場責任,都不乏是國內企業突破的重點。相信,通過這次車展就可以初步的看到些端倪了。
為何說企業構建國際競爭力是根本
在國際頂級車展上,我們就已經隱約的感受到,車展所推出的許多量產車以及新概念車,都是為進軍國際市場的前奏曲。特別是對國內而言,幾乎無一例外的會在國際車展之初,各家媒體就不約而同的曝出國際新車哪一款將在國內生產的新聞。這雖然說能豐富國內的新車上市、可以讓人們感覺到與國際同步的進度,但是否也存在著許多國內企業難以消化的技術太多等隱憂,自然是一兩句話難說清楚的事了。
對于國內企業來說,每次大型車展就是比較性的來印證新款車型面對市場的成色如何,這種比較既有技術內容方面的、又有時尚形式方面的,可謂是最好的比較平臺。抓住了這一難得的橫向比較機會、再與自身的過去以及期待值進行縱向的比較,自然就會得出了車型的推廣目標與辦法。
現在不同于以往的變化,兩大考驗已經擺在國內企業面前。一是如何在量已近飽和的前提下,更好地尋求質的突破;二是面對國際新車無休止的涌入,企業由該如何練就國際競爭力,都是難以忽視的問題。如果不將這些考慮進來,強化自身的特點再造,無論是合資模式、還是自主模式的發展,都會遇到很大的競爭難題。
這些年,最大程度的開拓國際市場,已經是自主企業最重要的方向之一,他們似乎更意識到國內練兵一致對外的重要性要優于國內的競爭問題。所以,自主企業能不遺余力的深化其參展規模,就是最好的面向國際的寫照。然而,也應意識到另一個展示問題,許多國內企業曾經百展不厭的將一個車型拿到這、帶到那去參展,以期能形成重復的宣傳作用。這種遠離開發水準以及實效性的展示,過去恐怕能行的通,現在看來更多地會趨向于知名度浪費!這是因為,在整體格局變化劇烈的情況下,如果企業的車型不再持續變化,就會自然給人一種不進則退的感覺。所以,企業在特殊時期的求新求變,必然會得到他們意想不到的效果。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更要從實際出發
今年以來,有關環保、節能等新能源問題,可以說形成了國際化汽車發展的主題。如果在這個認識上落后了,無疑預示著在起跑線上就有了失誤。所以,每一家企業都會或多或少的打出能源牌,來表達自身對能源問題的理解。與我們最近的三屆國際車展,無論是去年九月的“法蘭克福”車展、還是今年的“底特律”車展以及剛剛結束的“日內瓦”車展,他們無一不對汽車的節能與環保進行推崇備至!這一方面反映了國際汽車企業順應大趨勢的決心、另一方面也突出了消費層面對節能環保的迫切需求,正是這雙重的促進,才使得新能源車的推出層出不窮!
而國內的主要車展,所給企業帶來的更是需要解決雙重的問題。既要展示當今國際主流制造的發展與變化趨勢、更要透析國內企業順應潮流的潛在能力如何,都不能不說有太高的希望。其實,也不妨踏實下來從技術的點滴做起,來解決與之相關各種技術與質量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從自身的實際出發,來承擔相應的市場責任。
面對將要到來的北京車展,人們的期待值自然是顯而易見的。都希望看到自己的企業能與國際制造商比較起來不遜色、產品更快的躋身國際主流市場,這就需要國內企業盡快拿出彌補這種差異的辦法。客觀的講,車展這個平臺往往又是平等面對企業與消費大眾的。
一來企業能在公眾廣泛的需求下,促使產品因勢利導地進行發展與升級;另外也會使觀眾在欣賞與思考之間,尋找到更多的理性消費意識。這就給車展的主角們,提出了一個不可回避的課題!那就是怎樣更好地面對消費者、怎樣與他們心貼心的進行互動,才最有資格成為車展的主角。總之,無論是企業、還是消費者,都只有用心關注中國汽車的國際地位以及從量優勢向質優勢轉化的國產化進程,這才是北京車展所能得出的最好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