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8日,昨天是“公交周”的第一天,我是下午有課,所以一早就打定主意中午從從容容地乘坐從運通公司始發的118路公共汽車到校上課。車很順,只用了25分鐘,而且一直有座兒,提前一個多小時到校,上課前還能休息一會兒。只是下班時趕上那場預報的雨水,且在高峰之中,用了一個多小時才到家,盡管擔憂中在瓢潑大雨中等車的情形并沒有出現——這個擔憂確曾使我猶豫再三。
這樣,公車周的第一天,我可以給自己一點安慰。此后一周內公私事宜是否還能堅持坐公交,不能確定,坐一次算一次。
我要說的是:只要時間夠用,且不擁擠,公交就是我的一個選項。我收入不算高,普通人一個,在乘車出行的問題上也沒有什么虛榮心,是公交政策的一個可以爭取的對象。而對那些領導干部、商界人士,對私車有特殊依賴(比如接送老人、病人和孩子)的家庭,公交政策就沒有太大的影響。今日《北京青年報》的一篇評論《歐洲施行無車日的啟示》比較理性在談到了“無車日”的效果。
對于我來說,公交周也好,無車日也好,不僅是一個理念和象征,而且是一個暗示:在心理上適應將來可能必須適應的生活,回到自己內心在價值上肯定,但在行動上卻有距離的綠色生活方式,讓言行一致。
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工資不是太高,不是每天都要早八點準時上班(但如果上課的話就比別人更不能遲到,那算“教學事故”。),乘公交車解決一天的出行問題,哪怕回來時擠一點、時間長一點,心理上都有“賺”了的感覺。
“賺”的是什么呢?首先是安全。開車出門,就有概率上的事故風險——不定是哪一天,也不定是自己撞了人,還是被別人撞了,結果一樣:都走不了。而坐公交車出行,即使出了事故,無論是自己坐的車撞了人,還是別的人撞了自己坐的車,我自己的責任都是零,下車換一輛接著走就是了。
其次賺的是錢:人要開車,就沒法算計錢——出一趟門,跑了多少公里,花了多少油錢——要這么算,就干脆甭開了。所以我開車從來不算花多少錢。但如果不開車的話,省錢卻是實在的。坐公交,刷一下卡4毛,來回不到一塊錢,可以忽略不計了。我現在沒有什么稿費收入,每月讓妻子每月從發工資的存折里取出兩千塊,一千交給媽補家用,另一千塊錢自己花——加油錢就在這一千塊里。雖然也算是開車的人了,但個人支配的“經濟規模”和多年前畢業不久的時候也差不多,只是出行費用的比例大得多了。這樣的同志,恐怕還有一些。都是公交的潛在乘客。不能光看表面,認為開車的人就都怎么樣。
雖然無車日里讓人看見開著車,會有一些不好意思,但我并不是只把無車日看作是一種姿態或象征,而是實際地受公交政策的影響,并且對公交有所期待。期待政府的公交政策更為積極一些,期待公車車次更多一些、更準時一些,更舒適一些。
前兩天弟媳問起“公交周”是什么意思,“無車日”又是什么意思?我覺得也挺有意思:這兩者其實沒有什么區別:“公交周”并不是不許開私車的周,“無車日”也不是不許開車上路的日,與前不久一周之內強制性的“單雙號”完全不同,無非是一種倡導,一種心理的暗示,一“日”短一點,一“周”長一點罷了,并沒有警察上街罰錢。
所不同者,原來無車日都是由民間發動(比如十年前鄭也夫老師就參與發動“無車日”了),在宣傳上不太引人注意;而現在則是由政府發動。政府嘛,既有強制性資源,也有宣傳性資源。
今天送岳父上醫院,開車。(摘自:馬少華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