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城市建設存在缺憾
周立群說,造成停車收費高的歷史原因是城市建設缺少發展的考慮。
周立群說:“城市建設上沒有考慮到汽車時代會這么快到來。上世紀90年代初,汽車能否進入家庭還是爭議,根本不可能在發展城市規劃時考慮建多少停車場。七八十年代建成的小區都沒有停車場。”
賈新光說,北京市原來有規定,市區內建筑物必須配有停車場,但實際上有的荒廢掉了,有的改成地下商場。歷史欠賬加上資源限制,使得北京停車場需求大于供應,根據市場規律,供求關系不平衡必然帶來停車費高。
預測:停車費用只升不降
賈新光說,與國內外其他一些發達城市相比,北京停車費其實算不上貴。東京和香港要買車必須先買泊位,十幾萬的泊位費相當于一輛車的價錢。上海中心區臨時停車費每小時高達二三十元。
到1997年北京汽車超過100萬輛,這個過程用了48年。從100萬輛發展到現今的200萬輛只用了6年,賈新光估計,下一個100萬輛也就是三四年時間。“汽車數量快速發展,停車場由于受資源等客觀因素制約,發展速度不可能與之適應,而發展公共交通需要時間,所以未來停車費只會升不會降”。
途徑:分散車流提高燃油稅
賈新光認為,應發展公共交通,減少車輛進入市中心的幾率。周立群認為,政府應制定引導性政策,在發展公共交通的基礎上,在私人交通和公共交通之間找到契合點。地下停車場固然造價高,但是收高額停車費讓停車場空著不合算。此外,停車場隊伍建設也要跟上,要杜絕多家管理的現象,增加車主信任感。停車引導標志也要更清晰。
賈新光還提出,從城市規劃上考慮,要疏散人口,盡量使市中心的人口分散開。修建幾條南北向的快速路,分散車流。提高燃油稅,減少汽車使用率。政府應該通過降低地價,允許多種經營等政策鼓勵投資商修建停車場。
周立群強調,雖然可以通過一列措施緩解停車費高的問題,但是有車族還是要清楚,要買車就必須付出代價。周立群說,可能的引導政策是鼓勵購買,但是限時限地使用,最好不要把車開到中心區,無論行駛或是停車都是更費錢的,這樣才能更合理地配置資源。(北京晨報)
察看評論詳細內容我要發表評論
[上一頁]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