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就其本質來說是一種代步工具,它原本應該給人帶來的是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效率.但在中國,小汽車被人冠之以"轎"字,和古代的轎子一樣,小汽車因此而被異化為一種社會的權仗,一種地位的象征.在汽車已不再高不可攀的今天,這種觀念在許多人心里依然根深蒂固.否則便很難解釋下列現象:明明是
哈飛的
賽馬天汽的
夏利,有些人偏偏要摘掉它原來的車標而換上
三菱或
豐田的車標;為了
車牌號多帶些"8"或者"9"等所謂的
吉利數字,有些人不惜去拉關系走后門甚至為此一擲千金;雖然只是一輛區區幾萬元的經濟型車,有些人仍然熱衷于為其加裝
真皮座椅等華而不實的高級配置.上述種種在中國市場特有的現象說明,在中國,許多人施加給汽車一種其所不能承受之重,而這恰恰與汽車本該具有的使命背道而馳.
在歐洲許多城市的鬧市區,停車位是一種最為稀缺的資源.這也就是中國人不待見的兩廂車在歐洲倍受青睞的原因.無論是在巴黎還是在羅馬,那里鬧市區街邊幾乎是嚴絲合縫停放的車輛令中國人驚訝不已,其前后車距如此之小,難道這里每個人都是倒庫揉庫的頂尖高手?在留心觀察之后人們才明白:那里的人入庫出庫,自己的車要頂到前車的后保險杠,再頂到后車的前保險杠,如此這般經過幾個回合才能達到目的.這樣的情況如果發生在國內,不知又會招來多少位仁兄劈頭蓋臉的厲聲訓斥,但歐洲人對此卻不以為意,歐洲人的日常代步車,其前后保險杠因此大都傷痕累累,但他們會一笑置之,因為他們認為:作為代步工具,汽車是為我所用的,我決不會為它所累.
當然,我并不是說,我們不該關愛自己的汽車,畢竟對絕大多數中國家庭來說,買一輛車目前還并不是一件很輕松的事.我想說的是:汽車應該是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它生來就是要被我們所駕馭,而不是相反,我們被它牽著鼻子走.我不贊成我們為汽車浪費太多不必要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我更不贊成因為自己的汽車,有些人體現出自己自私和虛榮的一面,因為這正是汽車文明所最不能容忍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