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20日蘇秀文
寶馬車撞人案在哈爾濱市道里區人民法院審結,蘇秀文被判有期徒刑2年緩刑3年。然而,此后來自民間和互聯網上的聲音不但沒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關于肇事者蘇秀文和其丈夫關明波的身份、背景,說法林林總總。一個最為典型的說法是:蘇秀文是某省級高官的兒媳。
對蘇秀文的身份,2003年12月31日哈爾濱市道里交警大隊特地對外聲明,蘇秀文并不是黑龍江省或哈爾濱市曾任和現任領導的親屬。本報今日的報道也證明網民關于蘇秀文系黑龍江省某省級高官兒媳的懷疑不實。
對一起肇事者的身份為什么會引起那么多的猜疑,我們認為,這既與地方有關部門這次沒有進行充分、及時的信息披露有關,又與政府對重大事件中信息處理的思維定勢有關。
從蘇秀文寶馬車撞人案發生后,民間和網上的猜測就已經開始,最后波及全國,以至于以訛傳訛,導致民眾普遍認為蘇秀文是某省級高官的兒媳。應該說,這種看法有著深層次的心理基礎———體現了民眾對貪官污吏的憤恨。無業的蘇秀文開著寶馬車,難免不被民眾誤以為是權貴的家屬。
這時,有關部門無疑應該審時度勢,及時發布真實和權威的消息,讓謠言及時地自動地消弭。但是,由于沒有及時、充分的信息披露,民間和互聯網上的言論,就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在長達兩個月時間內沒有權威披露消息,于是部分民眾按照思維定勢,誤解為有關部門控制了真實消息。這樣就讓民眾愈加不解,以至于權威說法姍姍來遲時已經無濟于事,反而火上澆油,被民眾懷疑為是故意掩蓋事實。就這樣,蘇秀文的身份,由原來的私人問題已經成了一個影響重大的公共問題。
這個案件應該進行充分、及時的信息公開,除了蘇秀文的身份,還有民眾強烈關注的其他問題,例如蘇秀文丈夫關明波的巨額財富是否與特權有關問題、是否用
中華煙賄賂交警問題、蘇秀文被批捕后是否關押在醫院、蘇秀文目前下落問題等等,都應該在法律的范圍內給予充分、及時的披露。我們還看到,當地公安部門沒有實現思想轉變,無法跟上政治形勢的需要,目前對該事件的再調查進展還是沒有公開披露,所有進展是在媒體的艱難調查下才得以披露。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也許在不遠的將來就要出臺,其雖然不能給人大、法院、檢察院設立信息公開的法定義務,但是公安機關要受到條例的約束,必須履行信息披露義務。而如今,公安部門已經決定實行定期新聞發布制度,及時主動地向媒體和公眾發布重要信息。因此,可以設想,如果哈爾濱當地早一點建立這樣一個有效的信息溝通渠道和信息發布機制,早一點公開蘇秀文的身份,也許就沒有那么的猜疑,當地政府也就沒有這么被動了。心理學原理表明,如果一個事件越是對民眾不開放,民眾對消息的需要就越會加倍增長,如果保持開放,民眾的關心程度反而會大大減弱。
同時,我們注意到此次發布蘇秀文身份信息的是哈爾濱市道里交警大隊,這一機關顯然還不權威。我們認為,類似事件應由更為權威的政府官員來通報消息或者講話。如果事件對全市有重大影響,由市政府負責人出面最好;如果對全省有重大影響,由省政府負責人出面最好。以此類推。只有這樣才能夠體現信息公開的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