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一只蝴蝶扇一扇翅膀,也許就會引起南太平洋的一場風暴。對小排量汽車來說,它已經不再僅僅是種汽車的分類方法而已了,它的背景已經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因而要改變它的受限制的境況,自然也不是能夠一蹴而就的。
近日筆者獲悉,汽車消費稅調整方案已經敲定,變化最大的是,排量1.0升以下小排量車的稅率從3%降至1%。其實在去年6月份出臺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就提出國家引導和鼓勵發展節能環保型小排量汽車,此次消費稅稅率的調整正是這種產業政策的延伸。
如果說汽車消費稅的調整是政策對小排量車發展的一種積極引導,那么油價的上漲是刺激小排量車發展的一個市場調節因素。
燃油價格是左右小排量車市場能否壯龐大的主因之一。目前國內沒有燃油稅、油老虎稅及奢侈品稅等差別稅,承擔的油耗成本甚至只有歐洲的1/3,這些都使國內汽車消費存在著不合理的現象。人們覺得為了面子,寧愿選大一點的車,反正貴不了多少,但是在燃油價格居高不下的時候,油費足以使他們頗費思量。據一項調查顯示:消費者對油耗的關注度已經超過汽車的安全性、品牌和售后服務。
由此還涉及到燃油稅,最近相關人士透露,國家將在“十一五”期間開征,這意味著每升的汽油價格可能會上漲50%到80%,這將影響買車、賣車、開車、制造車等等整個汽車產業的所有環節。當然那時排量小將反而是一種優勢。
而且在日益擁護的城市道路和停車場上,小排量對于行駛和停車位的占用面積上也有優勢,這又涉及了城市和交通的管理領域。城市的管理者將因此反思之前限制小排量的管理模式,采用的新的思路來改善城市的管理,提高城市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