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問號
上汽發展自主品牌錯過時機?
在吉利、奇瑞銷量都已經躋身全國前10名之后,上汽才正式啟動自主品牌項目,而現在國內外汽車市場競爭也比幾年前要激烈得多,那么上汽是否已經錯過了發展自主品牌的最佳時機?
其實,上汽在1999年就進入了自主品牌的啟動期,當年底就開發出了一款緊湊型乘用車;2002年上汽提出“5萬輛自主品牌”的戰略目標;在去年控股韓國雙龍,獲得SUV和C級轎車平臺以及發動機技術后,上汽進入了自主品牌的收獲期。此后又收購了羅孚75和25兩款車型核心知識產權,以及K系列汽油機和L系列柴油機技術。至此上汽發展自主品牌的時機已經成熟。這是從企業內部而言。
從企業外部而言,我國轎車市場目前仍處于快速成長期。2004年我國轎車千人保有量為8.5輛,遠低于日本汽車元年1965年(64輛)、韓國汽車元年1989年(63輛)的水平,因此轎車市場潛力還相當巨大,可以說中國的汽車社會還剛剛起步。上汽預計,2005年以后中國汽車消費進入平穩增長期,宏觀經濟運行穩定趨緩,平均GDP增長預計不會低于8.5%,乘用車銷售增長則將超過24%。因此,上汽這個時候發展自主品牌并不晚。
上汽表示,雖然目前中國汽車市場競爭激烈,但是與成熟市場相比,中國乘用車市場競爭仍不充分,產品多樣化程度還較低,存在大量市場空白。個性化車型(包括MPV、SUV、跑車等)占比偏低,仍有較大增長空間;許多價格段存在品牌覆蓋空白或競爭不充分,尤其在28萬元以上的市場。
上汽能否改變自主品牌“三低”現狀?
華晨汽車董事長祁玉民說,自主汽車品牌長期走低端路線,在消費者心目中已經形成了“低質、低價、低端”的形象。而上汽卻選擇首先推出中高檔轎車,走跨越式發展道路。那么上汽能改變中國自主品牌“三低”現狀嗎?
說上汽是國內綜合實力最強的汽車企業,不會有多少不同意見。經過20年的合資,上汽在人才、研發、生產制造和質量管理、營銷服務等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資源和經驗。良好的財務狀況也為上汽發展自主品牌提供了資金支持。除了上汽,國內還有哪家企業能投資130多億元來搞自主品牌?
上汽集團目前已形成了60多家零部件合資企業,其中10家外方是世界500強;部分優勢產品開始批量進入世界汽車大集團的OEM市場;上汽在零部件上已經具備同步開發能力。
加上收購了雙龍、羅孚等的核心知識產權,不僅上汽自身,就連外界也對其發展自主品牌充滿信心。也正是基于此,上汽才表示要“走差異化發展道路,跨越自主發展簡單模仿的初級階段,運用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自有知識產權,直接發展中高端產品”。
上汽高端車型能否打敗合資產品?
上汽汽車推出的第一款車將是一款中高檔車型,價位可能介于25萬元到30萬元之間。這個市場,正是國內幾大主要合資廠市場份額最穩固的市場,上汽能撬得動對手嗎?
這的確是個問題。一位行業分析人士就說:讓消費者買一款上汽的自主品牌轎車,而不是雅閣或者佳美,上汽需要給消費者一個好的理由。千萬不要指望消費者因為你是自主品牌就會格外垂青,事實上,情況往往相反。
當被問到上汽在與合資企業競爭時有哪些競爭優勢時,上汽汽車王曉秋自信地說:“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對消費者而言是沒什么意義的,他看到的只是產品和服務。
要打敗合資產品,產品和服務本身必須過硬。這一點,業界對上汽都普遍抱有信心。
讓人擔心的是———品牌。
上汽汽車的品牌還沒有最后確定,而在國內和海外市場是否使用不同品牌也還在論證中。據悉,目前上汽正在和羅孚品牌的擁有者寶馬公司洽談購買羅孚品牌的使用權。無論用哪一個品牌,上汽都需要一個過程來打造它,而這個過程不僅漫長,還充滿了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