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車者說,降價沒有遲到者,只有后來者。
統計資料顯示,2003年末全國轎車庫存12萬輛,而一年之前,這個數字是零。今年剛過了倆月,降價的車型已經達到10余款,幾近去年新車型上市的速度。
早降先聲奪人,后砍的刀法兇猛。比如
富康,雖沒趕上新年率先動作,東風方面還是義無反顧,決然將
富康全系列推入2004年的轎車降價大河中,意欲掀起比
千里馬、
高爾夫等眾多對手降價時更大的浪潮。
回顧車市,國內汽車市場驟然升溫,生產企業高速成長,都在最近三年。有意思也相對反常的是,這三年中降價之聲從未間斷過,個別車型持續降價,不少車型一出生就開始降價。
在任何一個市場,降價總是與廠家的銷售和利潤捆綁在一起。選擇大幅降價策略的前提,一是產品利潤空間廣闊,積年獲利豐厚;二是清理庫存和積壓;對于實力雄厚者,也有為降價為新一代產品鋪墊和突施降價襲擊競爭對手等情況。在任何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經濟環境中,某一產品長期以降價為表現形式的情況極為少見。
比如,家電企業的價格戰運用最為嫻熟,競爭的結果是彩電、冰箱、微波爐等不同家電的市場得到更進一步細化,格蘭仕等專業性的規模企業迅速成長。IT領域內,過去英特爾曾以絕對的技術優勢把持電腦芯片市場走勢,需要降就降,戴爾以直銷堅持長期不懈的低價策略,在長期的降價或低價策略中,它們獲得市場份額、利潤、品牌三豐收。
然而,在總銷量急速增長的中國車市中,有幾家企業有足夠的技術實力、經濟能力、制造水準和信心、魄力來支撐長期的降價策略呢,這不能不耐人尋味。
應該說,更多的降價其實是比拼“技巧”。明降車價暗減配置、舊款翻新、在內飾上做級差文章,手法豐富多彩,令人眼花繚亂。
坦率地評論,車價還是有點高。若非如此,
大眾在中國定然不能以不到全球總量1/10的銷量攫取年度總利潤的八成。有個朋友在網上說,當年我們花4000多元買的電視,現在還好好的沒有壞,但只值200塊啊,可現在隨意買臺1000塊錢的彩電都比當初的好,車價能不降嗎?
還有一件事讓廠家心底發慌。明年進口車就要進來了,眼下全世界汽車產能過剩2200萬輛,不來中國,安得其所?
這樣看來,也許不久的將來,降價將不再能給人興奮,震撼市場的將是汽車企業合并重組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