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魯茲征戰賽場實錄(二)科魯茲原廠車賽道
從4S店出來,這臺沒有上牌的科魯茲1.6T就直接被運送到了廣東國際賽車場(以下簡稱GIC)。接下來就是內部的車手第一輪是GT5的賽車游戲選拔,第二輪則是實地的卡丁車比賽,最終選出3位員工成為主編顏宇鵬(國內著名車評人,有一定賽事經驗)的搭檔。
在賽車的改裝方面,分成3個階段:
階段一:只做必要的安全改裝和減重改裝,安全改裝包括防滾架、座椅、方向盤、機蓋鎖、滅火器等等;拆除所有內飾,備胎,空調等與賽車無關的部件,盡可能減輕重量,新車評網所在的組別要求只要不低于1050kg就合符規定,所以,體重1450kg的科魯茲就可以狠了心地減重了。
階段二:著重于底盤的改裝和散熱改裝,更換絞牙避震和輕量化輪轂,升級剎車系統和離合系統,更換變速箱主減速齒輪,強化底盤剛度,更換更高性能的水箱、中冷以及油冷。
階段三,量力而為的動力升級,外掛電腦,重新編寫ECU程序,調整渦輪壓力,更換進排氣和點火系統,在不動發動機內部機械的基礎上作盡可能的改裝。
第一場比賽是5月3日至5月5日在肇慶舉行,3日報到,4日是練習賽和排位賽,正賽是5日的夜晚,也就意味著第一場比賽就是高難度的夜賽。因此,賽前的準備非常緊張,賽車和賽道的熟悉,研究賽例,體能的訓練等一刻都不能停。當然還包括這期間賽車的改裝進度、參賽行程的安排、隊內人員的分工和崗位熟悉等,千頭萬緒!
在改裝前,先測試一下這臺原廠車的實際性能。
雖然大家試車無數,但在P房前看到這臺“尚未拆封”的科魯茲1.6T時,大家都難掩興奮。盡管這款車之前已試駕過、寫過車評,可這回是以一臺“賽車”的角度來看它,著眼點和評價自然也大不相同了。
大家爭取到了一個多小時的賽道試車時間,期間每位準車手都開了幾圈,熟悉了車子。今天還有一個任務:用這臺全原裝的科魯茲1.6T在GIC全力跑幾圈,記下最快圈速,這將用于接下來各個階段車輛性能的跟蹤比較。
做圈速之余,當然也順道摸索一下這臺車的脾性,準確的說是它作為一臺比賽用車的特性。經大家共同交流,對科魯茲作為“賽車”有如下評價,先說正面的:
1、方向盤圈數少。這在賽道上是很大的優勢,尤其像GIC這樣有多個超過90度窄彎的場地,開科魯茲跑整圈,雙手都不用離開3、9點,這意味著過彎的走線可以更精準,長時間比賽時雙手動作也可以減少,減輕運動量。轉向輕重適中,也沒有令人討厭的回饋,大家一致認為不要拆掉助力系統。
2、動力夠。雖然最高轉速只有6000轉,實際駕駛我們大約只會用到5000轉就升擋,感覺不算很刺激,不過出彎時提速時的動力感覺很是夠用的,即使用錯擋位從2千多轉提速也不至于等半天才有力。有力,是圈速的最根本保證。
3、底盤動態很安定。除了第1、2圈小作摸索,其后時間我們都徹底關掉ESP來駕駛。因為科魯茲的轉彎特性很安穩,是非常漸進、預知性很清晰的推頭,尾部無論在任何類型的彎角里幾乎都沒有任何“鬼祟”的跡象。雖然以我個人經驗,真正比賽時我是希望賽車有一點甩尾傾向的,那樣在窄彎可以更快地完成出彎提速,但考慮到這是我們多人駕駛的耐力賽,安穩的轉彎特性是最安全的。要知道,改裝出來的賽車將會徹底拆除ESP。
4、原裝踏板足夠好。這是個意外驚喜,科魯茲1.6T的三個踏板高度、位置都適合做跟趾動作,而且原裝就是金屬踏板配上橡膠防滑顆粒,基本上是不用改裝了。
說完正面,再說些不夠好的方面,這其實也是今天試車的重要內容,找到哪里不夠好,才能確定哪些方面必須改裝和強化:
1、剎車。剎車效能其實不錯,只是原廠剎車皮是無法負擔起3小時的賽程激戰的。
2、懸掛還是偏軟。重剎時車身會擺動,急彎中側傾也大了些。
3、輪胎抓地力還是不夠。科魯茲1.6T的原配輪胎是固特異“御乘”系列,屬主打靜音并兼顧性能的胎款,在賽道上開起來入彎容易推頭,極限不如我們想要的高。但考慮到它比較耐磨的特新,應付第一場比賽問題不大。
4、擋位和離合行程長。科魯茲1.6T的這臺6速手動變速箱,日常駕駛的換擋手感是一流的,不松垮,擋位極其清晰。但作為賽車,擋閘的行程還是太長了點,尤其是左右的行程。離合器行程也太長,做跟趾動作不是很利索。
5、動力流失。這個問題只有在賽車場才會出現,大油門出窄彎時,前輪因為兩側轉速顯著差異,會有動力從外側的車輪流失掉。如果出彎時外側車輪碾上路肩就更加明顯,表現是轉速一下子飆升到紅區,讓你以為車速快到要升擋了,實際上只是單個輪胎因抓地力不足而短暫空轉,動力就從這個空轉的輪子流失掉了。這個問題只有加裝防滑差速器(俗稱LSD或Power Lock)才能解決,但工程比較復雜,第一場暫不考慮。
試車時賽道大約還有5%程度的濕地,純干地估計還能再快一丁點。接下來就等著看它“變身”賽車后的表現吧。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