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駕駛模式:前驅(FF)/前置后驅(FR)/前置四驅/中置后驅(MR)/中置四驅/后置后驅(RR)/后置四驅
一般車輛有兩排車輪,其中由發動機直接驅動(或拉動)的車輪為驅動輪。基本的分類標準是,根據驅動輪的數量,分為兩驅和四驅兩大類。
目前汽車的驅動方式有前驅(FF)、前后驅(FR)、前四驅、中后驅(MR)、中四驅、后四驅(RR)、后四驅。
前車手(FF)
所謂前驅是指前置發動機前輪驅動的驅動形式。這是70年代后真正興起的驅動形式,經過技術改進。大多數中小型汽車都采用這種驅動形式。變速器和驅動橋是一體的。它們固定在發動機旁邊,直接將動力傳遞給前輪驅動車輛前進,形象的說就是“拉”著車輛前進。
前置驅動的意思是前置發動機前置驅動(FF),這是大部分轎車中比較流行的驅動類型,但在卡車和公交車上基本不使用。目前,這種布置廣泛應用于發動機排量在2.5L以下的乘用車
優勢
1.省略了傳動軸裝置,減輕了車輛重量,結構緊湊;
2.機艙空間得到有效利用,駕駛室內空間更加寬敞,有利于降低地板高度,提高乘坐舒適性;
3.發動機靠近驅動輪,動力傳遞效率高,燃油經濟性好;
4.發動機前部等總成增加了前橋載荷,提高了汽車高速行駛時的操縱穩定性和制動時的方向穩定性;
5.簡化后懸架系統;
6.在雪地或濕滑路面行駛時,前輪牽引車身,保證方向穩定性;
7.汽車散熱器安裝在汽車前部,散熱條件好,發動機可以得到足夠的冷卻;
8.后備箱安排在車后,后備箱空間足夠。
處于不利地位的
1.起步、加速或爬坡時,前輪負荷減少,導致牽引力下降;
2.前橋既是轉向橋又是驅動橋,結構和工藝復雜,制造成本高,維修困難。
3.前橋的負荷比后輪軸重,前輪是方向盤,前輪工況惡劣,輪胎使用壽命短。
4.前輪驅動和轉向需要等速萬向節,其機構和制造工藝復雜。
5.如果發生正面碰撞,發動機及其配件損失很大,維修費用也很高。
前驅動(右前)
前驅,也就是前置發動機后驅(FR),是最傳統的驅動類型。國內外大部分貨車、部分轎車(尤其是豪華轎車)和部分公交車都采用這種行駛方式,小型車很少采用這種行駛方式。
廣州人熟悉的廣州標致505,是典型的前驅后驅。在這種驅動中,前輪負責轉向,后輪負責行駛。發動機的輸出動力通過離合器、變速器、傳動軸傳遞到后驅動橋,驅動后輪,使汽車前進。形象點說,就是把車往前“推”。前驅車在轉彎時容易轉向過度。
優勢
1.起步、加速或在好的路面上爬坡時,驅動輪的載荷增大(即驅動輪的附著壓力增大),其牽引性能優于前驅;
2.軸荷分布比較均勻,具有良好的操縱穩定性和乘坐舒適性,有利于延長輪胎的使用壽命;
3.發動機、離合器、變速器等總成靠近駕駛室,簡化了操縱機構的布置;
4.方向盤為從動輪,轉向機構結構簡單,維護方便。
處于不利地位的
1.采用傳動軸裝置不僅增加了車重,而且降低了動力傳動系的傳動效率,影響燃油經濟性;
2.縱向發動機、變速箱和變速箱的布置
1.可以獲得最佳的軸荷分配,同時具有良好的操縱穩定性和乘坐舒適性。
2.發動機靠近驅動橋,不需要傳動軸,減輕了車重,傳動效率高。
3.重量集中,車體在橫擺方向的慣性矩小。轉彎時,方向盤靈敏,操控性強。
處于不利地位的
1.發動機的布局占據了車廂和后備箱的一部分空間。通常車廂里只能放兩個座位。
2.發動機隔音隔熱效果差,降低了乘坐舒適性。
前置發動機
前四驅指的是汽車發動機的前部,而且是四驅。多用于高性能轎車或SUV。用在轎車上的好處是機動性高,用在越野車上更有通過性。
中央四輪驅動
中置四驅是指發動機中置,四驅。這種類型用于后驅車輛、高性能跑車和超級跑車。但相對于中置后驅,中置四驅的機動性和過彎極限更強。
后驅動(右后)
后驅,即后置發動機后驅(RR),是目前大中型客車比較流行的布局。但現代乘用車中只有保時捷911系列和Smart fortwo采用后置發動機。用在乘用車上,后置發動機可以說沒有優勢。由于車尾部分重量過大,車輛在快速過彎時大部分的抓地力要求都轉移到了后輪上,此時后輪的負擔很重。因此,一旦后輪因高速或路況不佳而打滑,后輪就會失去控制,導致車輛無法維持既定的行駛軌跡。
后四輪驅動
后四驅是指后置發動機和四驅。目前,只有保時捷911 CaRRera 4/4S用于后四驅乘用車。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