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胎花紋歷史發展 輪胎花紋的性能有哪些
輪胎的發展史
早的輪胎是19世紀(查成交價|參配|優惠政策)初安裝在車輪輪鋼上,由生膠制成的實心的膠帶。但是生膠的質量不能滿足使用要求。1839年發明了硫化方法,對提高輪胎的耐用性具有巨大的意義。生膠經過硫化之后,獲得了硬度、彈性和耐磨性。1881年,首次使用了經過硫化、安裝在車輪輪鋼上的實心輪胎。為了增加彈性,1884年開始制造厚壁空心輪胎和海綿輪胎,但是這種輪胎在高速行駛時生熱很高,容易損壞。由于汽車行駛速度的不斷提高,勢必要求制造出彈性更高和更耐用的輪胎。直至1888年才制造出彈性更高和更耐用的輪胎。
其后幾年,為了提高安全性和耐用性,改進了充氣輪胎和輪鋼的固著方法。開始采用帆布帶,以后(1890年-1892年)采用包在外胎胎圈里面的鋼絲圈。
差不多在同一時期開始應用內胎;輪胎的其他部件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改進。無緯織物——簾布的發明,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改進,它大大地提高了輪胎的工作能力和彈性。第一條用簾布制成的外胎是1893年出現的。
1890年-1900年出現了有胎面花紋的輪胎,而在這之前,則只有平滑的輪胎。由于胎面具有了花紋,大大提高了輪胎在泥濘道路上和潮濕道路上工作的安全性。
大約在1925年輪胎鋼圈具有了一定的幾何形狀,并且胎圈凸出部分是鑲進輪鋼邊緣相應的凹陷部分的。但這種固著方法不安全,因此對鋼圈結構又作了改進——出現了迄今仍在使用的直角胎圈輪胎。
為了降低汽車的重心和提高行駛的平穩性,以及乘用汽車的發展,開始向減小輪胎外徑、著合直徑(輪鋼直徑)和氣壓方面發展,而輪胎的斷面寬卻在增大。
1930年“超低壓輪胎”的出現是一種最早的特種結構輪胎。
1937年首次生產了鋼絲簾布輪胎,從而提高了輪胎的耐用性。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了調壓輪胎,此類輪胎產生的原因是:降低輪胎的氣壓時能提高汽車在松軟地面上的行駛性能。
直至1948年才出現了第一批無內胎輪胎的業樣品。這種輪胎被刺穿后不會馬上放氣從而避免了事故危險。
1950年-1951年研究出了一種叫做子午線輪胎的新型輪胎。其優點是耐用性高。
1959年出現了有三面環,胎面能拆卸的活胎面乘用輪胎。
1964年我國開始試制9.00-20的子午輪胎和活面輪胎。汽車輪胎的發展過程是怎么樣的?
車輪,就像汽車的“鞋子”,再好的車,再好的性能,都要依靠輪胎,就像我們人一樣要靠雙腳走路。輪胎作為汽車主要的也是行駛中唯一與地面接觸的部件,您是否了解它是怎么演變而來的嗎?
很早以前,輪胎是用木頭、鐵等材料制成,這從中國古代的戰車(查成交價|參配|優惠政策)上和國外的紳士馬車上都能看出。這樣的輪胎在行駛過程中速度不高且顛簸不止,所以古人經常說“舟車勞頓”是有道理的,因為人們坐車時就感覺自己像是容器里的水般不停搖晃。可想其舒適程度和現代汽車是無法比擬的。
第一個空心輪子是1845年英國人羅伯特·湯姆遜發明的。他提出用壓縮空氣充入彈性囊,以緩和運動時的振動與沖擊。盡管當時的輪胎是用皮革和涂膠帆布制成,然而這種輪胎已經顯示出滾動阻力小的優點。根據這一原理,1888年約翰·鄧錄普制成了橡膠空心輪胎,隨后托馬斯又制造了帶有氣門開關的橡膠空心輪胎。可惜的是因為內層沒有帆布,而不能保持一定的斷面形狀和斷面寬。
最早的車輪,“轱轆” 用木頭制成
1895年隨著汽車的出現,充氣輪胎得到廣泛的發展。首批汽車輪胎樣品是1895年在法國出現的,這是由平紋帆布制成的單管式輪胎,雖有胎面膠而無花紋。直到1908年至1912年間,輪胎才有了顯著的變化,即胎面膠上有了提高使用性能的花紋,從而開拓了輪胎胎面花紋的歷史,并增加了輪胎的斷面寬度,允許采用較低的內壓,以保證獲得較好的緩沖性能
1892年英國的伯利密爾發明了簾布,1910年用于生產。這一成就改進了輪胎質量,擴大了輪胎品種的同時,還使外胎具備了模制的可能性。隨著對輪胎質量要求的提高,簾布質量也得到改進,棉簾布由人造絲代替,50年代末人造絲又被強力性能更好、耐熱性能更高的尼龍、聚酯簾線所代替,而且鋼絲簾線隨著子午線輪胎的發展,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1904年馬特創造了炭黑補強橡膠,大規模用于補強胎面膠是在輪胎采用簾布之后。因為在這之前,帆布比胎面在輪胎使用中損壞得還要快。炭黑在膠料中的用量增長很快,30年代每100份生膠中使用的炭黑也不過20份左右,這時主要在胎面上采用炭黑,胎體不用,現在已達50份以上。胎面中摻用炭黑以前,輪胎大約只行駛6000km就磨光了;摻用炭黑后,輪胎的行駛里程[綜述圖片論壇]很快就得到顯著的提高。現在一組貨車輪胎大約可行駛10萬km,在好的路面上,甚至可達20萬km。
1913~1926年,因發明了簾線和炭黑輪胎技術,為輪胎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輪胎外緣的標準化,制造工藝的逐漸完善,生產速度比以前提高了,輪胎的產量與日俱增。
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輪胎技術一直不斷地改進與提高。如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轎車輪胎由低壓輪胎過渡到超低壓輪胎;40年代開始輪胎逐步向寬輪輞過渡;40年代末無內胎輪胎出現;50年代末低斷面輪胎問世等等。許多新技術的出現都莫過于1948年法國米其林公司首創的子午線結構輪胎。這種輪胎由于使用壽命和使用性能的顯著提高,特別是在行駛中可以節省燃料,而被譽為輪胎工業的革命。
汽車輪胎生產發展的歷史表明,前50年主要是解決如何提高輪胎的使用壽命問題。近年來,由于汽車制造和交通運輸部門對輪胎的要求日益苛刻,輪胎研究的重點轉到輪胎行駛性能、安全性能、舒適性能和經濟性能上來。總之,輪胎的發展總趨勢是“三化”,即子午線化、無內胎化、低斷面化。目前,轎車輪胎已實現了這“三化”,貨車輪胎正在向這個方面發展。
對于消費者來說,一款乘用車輪胎在以下三大方面的特性尤為值得關注: 安全性、節能以及靜音。與安全性最息息相關的就是如何讓輪胎即使在喪失氣壓的狀態下,也可以繼續安全行駛。固特異的缺氣保用技術(RunOnFlat)輪胎通過擁有經過增強的胎側,可讓輪胎在漏氣和氣壓完全消失之后,仍能繼續行駛最多80公里。輪胎的節能科技主要歸功于低內耗、低生熱的新型原材料的應用,如添加含硅膠。
上世紀(查成交價|參配|優惠政策)90年代,歐洲市場首先推出含硅膠的輪胎,今天歐洲幾乎每一輛汽車都在使用含硅膠的輪胎。如今硅膠的配方仍在不斷改進,進一步降低輪胎在行駛中的滾動阻力,從而實現油耗的降低。此外,輪胎輕量化、胎面及胎側設計的優化等也能起到輔助的節油作用。輪胎的靜音效果是有賴于胎體結構以及胎面花紋的設計。如固特異御乘輪胎采用“靜音胎面”花紋、封閉式胎肩等設計,以及“吸附震動軟墊”使輪胎在接觸地面時更為柔和,有效阻止聲波的傳播,從而降低輪胎在行駛時與地面摩擦的噪音。
同樣尺寸的輪胎,可能會有不同的速度級別,級別越高則輪胎的高速性能和操控性越好,但往往售價也就越高。輪胎在汽車中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沒有輪胎車怎么在路上行駛呢。為什么輪胎上會有花紋?
輪胎花紋的主要作用就是增加胎面與路面間的磨擦力,以防止車輪打滑。
輪胎的種類大致分為五類:
1.縱向花紋
優點:這種花紋操縱穩定性優良,轉動抵抗小,不容易橫向滑移。一般適用于路況較好的路面,如高速公路或城市路面等。行駛中滾動阻力小,因此與地面摩擦力小,具有較好的行駛導向性,很適宜于高速行駛。而且縱向輪胎排水性能優異,在濕滑路面不易打滑,行駛中的噪音也較小。
缺點:縱向花紋輪胎的制動性能顯得相對較弱,而且驅動力不如其他花紋的輪胎,不適合于沙子路等狀況較差的道路。
2.橫向花紋
優點:因為花紋采用了橫向設計,因此輪胎與地面接觸面積增大,無論是制動力、驅動力都表現較出色,較大地彌補了縱向花紋輪胎的不足,適用于荒郊野外、建筑工地等惡劣路況。
缺點:排水性差,輪胎散熱效果不好。而且橫向花紋輪胎在增大地面接觸面積的同時,也增大了噪音。在車輛操控靈活性方面顯然比不上縱向花紋輪胎。
3.縱橫向花紋
優點:吸收了縱向花紋排水性能好、噪聲小的優點,同時兼顧了橫向花紋動力性能方面的強項,比純粹的縱向花紋具有更好的驅動力、制動力表現。因此這種類型花紋的輪胎適應能力強,應用范圍廣泛,它既適用于不同的硬路面,路況差的道路也可以對付,也適用于轎車和貨車,因此縱橫兼有的花紋類型已成了輪胎花紋的主流。
缺點:會產生異常的磨損。
4.泥雪地花紋
優點:其輪胎花紋呈塊狀排列,當車輛行駛在雪地或泥濘地面時,花紋深嵌入雪地或泥濘中,車輛借此產生驅動力。因此塊狀花紋是四種花紋類型中驅動力、制動性能最好的。但是在使用這種輪胎時,一定要將胎面上的防滑釘去掉,否則,會破壞路面。
缺點:塊狀花紋輪胎造價成本相對較高,不是特殊路況一般不采用這種花紋。季節性太重,雪地用胎,只能冬季使用,保存起來占地又麻煩。
5.越野花紋
優點:越野花紋是專門為適應干、濕、崎嶇山路和泥濘、沙路而設計的花紋。這種花紋輪胎就像五項全能運動員一樣,一身兼具數種特長,能適用各種惡劣環境和氣候,因此,它是年輕人或吉普等越野車使用的最佳輪胎。越野花紋分為無向和有向花紋兩種,其中有向花紋使用時具有方向性。越野花紋輪胎適合于在崎嶇不平的道路、松軟土路和無路地區使用。
缺點:由于花紋的接觸壓力大,滾動阻力大,所以不適合在良好硬路面上長時間行駛。否則,將加重輪胎磨損,增加燃油消耗,汽車行駛震動也比較厲害。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