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朱江明:零跑為何要堅持做全域自研
“全球自研是未來的核心,也是制勝的關鍵。”11月19日,面對臺下的汽車媒體,零跑科技副總裁吳存再次拋出“全球自研”的概念。
此前,汽車行業對“全棧自研”一詞較為熟悉。事實上,“全棧自研”的概念并非來自汽車圈,而是華為在IT領域率先“發明”的一個名詞,即IT圈的“黑話”。總的思路可以理解為,某件事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去做,不需要向外界“求助”或“借”。
隨著智能電動汽車的興起,越來越多的汽車公司開始借用“全棧自研”的說法。常用于智能技術的描述,尤其是自動駕駛。
考慮到自動駕駛等智能技術的復雜性,真正實現“全棧自研”顯然足以體現公司的技術能力。如果要做一個通俗易懂的“類比”,大概相當于格力的名言“掌握核心技術”。
但對于汽車公司所推崇的“全棧自研”的質量,業內顯然有著明確的判斷。不少分析人士指出,考慮到自驅動生態鏈的復雜性,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棧自研”幾乎是不可能的。
“全球自研”的理念是有意無意地與其他“全棧自研”公司“劃清界限”。
“如果整個產品只有軟件部分,沒有硬件,那么軟件就不能充分發揮所有硬件的性能。”吳存強調“軟件控制硬件,硬件是基礎。我們強調全球自研、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和智能動力系統。如果我們不從底層開始構建,系統就會出現問題。”
在零跑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朱看來,堅持“全球自研”是零跑汽車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生存的關鍵:“我們可以通過全球自研獲得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據他介紹,除了驅動總成的自研,電池領域也從外部電池發展到了自制模塊、Pack和BMS,同時針對車輛系統、云平臺和智能駕駛實現了自研。
“我們會一一展示。”朱對零跑建立的技術優勢非常有信心。
一個顯而易見的邏輯是,實現“全球自研”意味著高投入的研發,這對于還處于起步階段的零跑汽車來說,可不是一個小負擔。
“就硬件而言,很多成本都差不多,但不同的是技術。”面對質疑,朱強調,“對于成本結構,零跑在10月份達到了12835輛的訂單。和規模有關,也就是說現階段我比很多大車企更有優勢。同時,我們進一步優化了各設備之間的連接,在系統化和平臺化方面做得更好。未來有了真正的規模優勢,我們肯定會比汽車行業的龍頭有更深的理解和更好的成本結構。”
對此,吳存也解釋道:“不像聯合開發,周期開發成本很高,每輛車的R&D分攤成本也很高。我們是整個地區的自研,這是核心。我們依靠軟硬件全局自研,成本更合理,性能更優化,組件之間底層邏輯也開放。聯合開發很難打通,開發調試和配套都比較困難,成本控制和可靠性也比較困難。”
朱認為,零跑汽車的出發點是“造老百姓買得起的豪車”,成本問題是通過銷量的增加來分攤開發制造成本。
此外,零跑背后還有大華的支持。作為安防領域的龍頭公司,大華可以在具體技術領域給予零跑更多支持。
“我自己曾經是大華的技術員。中國在AI領域做得比美國好,領先世界。汽車的智能駕駛也依賴于AI技術。未來,中國的智能駕駛將比全球企業做得更好。在AI技術方面,大華擁有1000多名工程師,車牌識別和人臉識別技術在全球名列前茅。技術相通,零跑智能駕駛的領跑者來自大華智能交通最好的團隊。”朱明這樣說。
“現階段,我們整個戰線還是比較長的。從芯片到底層AI算法,我們都實現了ACC等功能,效果非常好。零跑的儲備和積累,讓我有信心在智能駕駛領域領跑。”
以下是對話記錄:
:零跑C11(查成交價|參配|優惠政策)如何控制成本?有利潤和低價的質量保證嗎?
吳村:不同于聯合開發,周期開發成本很高,每輛車的R&D分攤成本也很高。我們是整個地區的自研,這是核心。我們依靠軟硬件全局自研,成本更合理,性能更優化,組件之間底層邏輯也開放。聯合開發,打通很難,開發調試匹配難,成本控制和可靠性難。
朱明:我們的出發點是造普通人買得起的豪車。可以看到展臺上零跑的C11底盤首次正式亮相,完全是b級車的豪華配置。在成本方面,我們希望通過銷量的增加來分攤我們所有的開發成本和制造成本。
我們通過全球自研獲得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今天我們第一次透露了很多如何為Zero Run做自研的細節,動力總成是第一個。我們還會一一展示電池領域,如何制作模組、Pack、BMS等。,以及整車系統、云平臺、智能駕駛等。,從電池領域入手,從而讓大家知道如何通過零跑做全局自研。
「零跑C11」
:全球自研和全棧自研有什么區別?提到了800V快充、5G通信、SiC碳化硅等多個品牌的技術方案。零跑汽車在這些方面有自己的想法和計劃嗎?
吳存:如果整個產品只有軟件部分,沒有硬件,那么軟件就不能充分發揮所有硬件的性能。軟件控制硬件,硬件是基礎。我們強調全球自研、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和智能動力系統。如果不設置在底部,系統會有問題。全球自我研究是未來的核心,也是成功的關鍵。
朱明:至于800V高壓充電平臺,目前90%以上的充電設施都是400V V,相反,800V的車輛充電會變慢,還會給車輛增加一個轉換器。目前沒有800V充電樁,周邊設施也很到位,可以體現SiC SiC高壓充電效率的優勢。800V充電有利有弊。充電10分鐘的話,要幾百千瓦才能算出來,可以支撐好幾個小區的用電量。電網平衡,發電量和用電量完全相等。汽車在高電壓充電時,會引起電網波動,峰值只能靠能量補充來平衡。
對于5G來說,現在車輛的智能駕駛更多的是本地智能和車側智能,而不是協同智能。在這種情況下,對于車輛來說,5G和4G沒有太大的區別。而現在5G通信模塊是4G成本的4、5倍。
在性價比和有效性方面,高壓充電平臺、5G等。,現在還不是上車最成熟的時候。三年后,5G模塊的價格可能會比4G便宜,5G基站等基礎設施完善,那么推出更合適。現在車內的網絡通訊已經足夠,不需要使用千兆以太網。而且千兆以太網的抗干擾能力變差,對系統的要求也更高。
包括一輛1000T計算能力的車是不是更聰明?不一定,算法的重要性更為迫切。在我看來,算法的突破比計算能力的突破更核心。這兩者要匹配,要有高的計算能力,這樣才有這樣的計算平臺。您不必使用帶有英特爾中央處理器的文字處理系統。10年前,計算機能夠打字。為什么要用最高端的電腦?合適就好,這是我們的想法。
:零跑預計銷量能達到什么規模?在智能駕駛方面,零跑未來會有怎樣的布局?
朱明:首先是成本。就硬件而言,很多成本都差不多,但不同的是技術。比如無框門和有框門,其實無框門的成本更低。核心技術是如何做好關門體驗,做好NVH。這是技術問題,不是成本問題。在成本結構上,零跑在10月份達到了12,835輛的訂單。和規模有關,也就是說現階段我比很多大車企更有優勢。同時,我們優化了各設備之間的連接,使其在系統化和平臺化方面做得更好。有了未來真正的規模優勢,我們肯定會比汽車行業的龍頭有更深的理解和更好的成本結構。
智能駕駛方面,我曾經是大華的技術員。在AI領域,中國做得比美國好,領先世界。汽車的智能駕駛也依賴于AI技術。未來,中國的智能駕駛將比全球企業做得更好。在AI技術方面,大華擁有1000多名工程師,車牌識別和人臉識別技術在全球名列前茅。技術相通,零跑智能駕駛的領跑者來自大華智能交通最好的團隊。
目前我們整個戰線比較長。從芯片到底層AI算法,我們都實現了ACC等功能,效果非常好。零跑的儲備和積累讓我有信心在智能駕駛領域領跑。
:全球自研方面,在零跑看來,標準是什么?門檻是什么?
朱:我們全球自研,不同于其他造車新勢力,是只有“零跑”公司是自己研發的從硬件到軟件的整個智能駕駛系統。包括剛剛發布的智能電驅系統,所有硬件結構都是自研。我們所有與電子相關的產品都是由電阻制成的。其他品牌更多的是第三方,主要做應用和算法,不做硬件。
我們是智慧IOT解決方案提供商大華的背景,從底層做起。這就是區別。優點是我們組件的互連非常方便。我們車上用于人臉識別的攝像頭和座椅控制器都是我們自己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通過人臉識別攝像頭識別用戶ID后,自動將座椅和后視鏡調整到你的位置,將音樂調整到你的喜好,一切都由底層充分自研,這樣達到這個效果非常方便。其他公司可以做到,但會很慢。他們需要與供應商進行大量溝通。
在OTA方面,我們車上幾乎所有的東西都可以通過OTA進行升級。包括座椅控制器、后視鏡控制器、車輛控制器、電機、電控等。只要車內有軟件就可以作為OTA使用。我們的優勢是,所有使用的MCU,盡量選擇一個品牌,都是一個系列,同一個平臺,容易升級。
吳存:全球自研的技術門檻,三個維度,一個是時間。零跑自成立以來一直從事技術研發,前期一直從事核心技術研究而不對外宣傳。任何產品都需要時間的積累和沉淀。在人才儲備方面,零跑成立的時候,我們就開始組建智能駕駛、智能動力等團隊。大華積累了10多年的AI算法,其深厚的基礎支撐著我們進行全球自研。第三點是企業文化,關系到人和團隊。有的公司只敢投資電機自研,卻不敢做減速器等。,因為沒有內幕消息也沒有信心。所以,一個是時間,一個是人才積累,一個是態度。只有有沉淀,我們才能成功。朱:我們今天發布的智能電驅,從2021年9月公司成立開始,就決定一切都要自研。經過6年漫長的技術積累才達到這個領先水平,不是一下子做出來的,需要沉淀。
:零跑為什么特別注重自我研究能力的提升?零跑在消費者關心的續航上有哪些技術解決方案和優勢?
吳存:如果不掌握所有的核心技術,就無法避免同質化的問題。假設我的智能駕駛依賴于其他模式和不同品牌的產品,除了造型上的差異,本質上很難區分。我們走的是全球自研之路,最具挑戰性,最有希望。所有核心部件都是自研,互聯可以是終極。您可以試駕零跑C11。它具有良好的操控性和操控性,在綜合優化整體性能方面具有很大優勢。
我們擁有行業第一的集一體、三合一開發能力和產品的團隊,自主掌握了完整的電驅核心技術。以前電動車最大的痛點就是線束太多,隱患太多。集成可以大大提高可靠性,節省空空間。早在2021年,我們的首款產品就搭載了八合一動力總成,在行業內排名第一。在零速下運行C11關乎性能,因此我們配備了三合一動力總成。根據產品定位,使用一體機或三合一。
第三個問題是能量耐力。干賽其實是由車主自己衡量的,我們的成績非常好。車輛能源管理是一個整體概念。影響電動汽車續航能力的因素,包括電機效率、車輛重量、傳動系統效率和電池熱管理,都是綜合管理。我們采用預測式智能熱管理技術,結合一系列基礎和高階算法,通過對設備運行和工況的精確計算和預測,保證電機性能在惡劣工況下穩定輸出,而不是干預管理直至溫度上升。就像我們走路的時候,正常走路不會出汗,但是跑一會蹲一會會消耗很多能量。如果我們能夠預測并積極管理熱量,能耗將會平穩,能量轉換效率將會更高。電動汽車的核心是能量轉換效率的問題,我們在能源和熱量管理方面有很大的優勢。
:2024年中國新能源滲透率如何?如何看待華為、百度等公司進入汽車行業?自研芯片是否考慮外供?
朱:首先第一個問題,我認為新能源汽車的滲透速度會比他們預測的要快,2025年應該是一個里程碑。對于乘用車來說,滲透率可以達到40%,甚至更好,大約800萬到1000萬輛。現在是每月40萬輛。如果明年不增加,全年將達到500萬輛。之后每年增加100萬輛,達到800萬輛。
此外,華為和百度已經進入汽車行業。我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優勢和地位,每個人都有空。就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而言,中國企業的機會比外國企業多。這是我的總體看法。
芯片方面,目前我們的領信01基本處于L2和L3之間的水平,未來不排除外供的可能。
:我們已經有成熟的智能電動汽車解決方案。你會建議我幫你造車,給你提供解決方案,考慮產量嗎?
朱明:新能源市場正在爆炸,我們的資源有限。在這個階段,我們將主要將其用于自己的用途。未來我們也會看到,如果有一些企業愿意和我們在一個平臺上合作,他們會很開心,確實造車的速度會很快。
燃油車時代,很多傳統大廠商的平臺架構在出口方面有很大優勢。但現在,所謂平臺化,很多核心組件都是進口的,不是他自己的,而是集成的。這個外部輸出的價值沒有我們的外部輸出大。
:智能電動汽車時代,零跑堅持全球自研。如何才能在各方面取得比別人更好的表現?
朱:要想對標燃油車時代最有實力的企業,比如豐田、大眾,他們的核心零部件比如汽車發動機系統、動力系統、全電動轉向等也都是全球自主研發,都是自己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確保基于平臺、基于規模、成本和可靠性的優勢。想要成為世界一流的企業,就不能依賴外部組件。我一直告訴你,寧波有一家公司,生產耐克和阿迪60%以上的服裝。雖然是代工,但規模上沒人能比得上他。這就是技術好,做得好帶來的優勢。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