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淘汰賽加劇的背景下,威馬、高合、極越等新勢力品牌雖啟動重整計劃,但消費者仍需對“復活”車型保持高度警惕。這些品牌即便重啟銷售,其潛在風險仍遠超傳統車企,主要體現在技術斷層、信任崩塌與生存困境三重維度。

技術斷層:追趕窗口已關閉
威馬等品牌因停產錯失2023-2025年智能駕駛升級關鍵期,L2+級智駕滲透率從39%飆升至53%,而威馬仍依賴400V平臺,與主流800V架構形成代差。極越汽車雖加速重組,但潛在合作方對智駕系統安全性的審查標準顯著提升,技術性否決機制暴露其底層架構缺陷。更嚴峻的是,供應鏈層面,核心零部件企業已轉向與頭部車企合作,威馬需重建斷裂的供應商關系,而哪吒汽車因泰國工廠產能不達標被扣留補貼的案例,印證了海外供應鏈的不可控性。

信任崩塌:消費者用腳投票
據平安證券調查,超60%的消費者對“復活品牌”的長期服務能力存疑。威馬車主面臨車險拒保、配件斷供的困境,甚至被迫囤積零部件自救;高合車主則遭遇智駕功能失效、遠程控車癱瘓等問題。這種信任赤字直接反映在市場數據上——威馬復產目標雖設定為年產銷1萬-2萬輛,但比亞迪單月銷量已突破50萬輛,市場斷層式分化下,“復活”品牌難以突破10%的生存閾值。
生存困境:資本輸血難持續
威馬200億負債壓頂,供應商要求抵押擔保;高合6億美元注資跳票,中東資本因地緣政治風險撤單;哪吒汽車獲泰國授信后,1-2月銷量僅數百輛,遠未達到10萬輛行業生存線。資本市場對尾部車企的耐心正在消退,恒大汽車5億美元融資多次跳票,折射出“二次輸血”的審慎態度。即便重啟銷售,這些品牌也需面對頭部車企的價格戰擠壓,如比亞迪通過規模化生產將700公里續航車型下探至15萬元區間,進一步壓縮“復活”品牌的生存空間。

理性選擇:長期主義勝過嘗鮮
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進入“6+3+1”分配格局的當下,消費者需跳出“配置參數”的誘惑,用理性眼光審視企業的生存能力。東風乘用車等傳統車企通過集團軍作戰模式,以56年技術底蘊、500+終端布局構建起抗風險壁壘,其“車企破產保險”等兜底措施,更顯穩健可靠。一輛車的價值,不僅在于它能否上路,更在于10年后是否還有人為你修車。對于“復活”新勢力品牌,慎購是對自身權益的基本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