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廣汽菲克因資不抵債宣告破產,吉普品牌二度入華的征程就此畫上慘淡句號。這場敗局背后,是質量失控、產品滯后、股東內耗等多重因素交織的惡果。廣汽菲克生產的自由光、自由俠等車型,質量問題堪稱“災難級”。自由光曾因發動機燒機油問題被“315晚會”點名,車質網投訴率一度達行業平均3倍。

自由俠雖價格實惠、設計個性,但換擋頓挫明顯,空間偏小,且質量穩定性欠佳。這些車型在市場上淪為“邊角料”,銷量持續暴跌,2018—2021年,廣汽菲克年銷量從12.52萬輛驟降至2.01萬輛。

產品層面,廣汽菲克更新換代緩慢,2015年推出自由光、2018年推出大指揮官后,長期無新產品上市,難以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同時,電動化轉型嚴重滯后,2022年停產后仍無新能源國產計劃,在新能源浪潮中徹底掉隊。股東矛盾更是雪上加霜。Stellantis集團與廣汽集團在戰略、市場策略、技術引進等方面分歧嚴重,2022年還因股比調整問題公開爭執,導致企業決策遲緩,錯失發展良機。

如今,廣汽菲克資產五度流拍,車主面臨售后無門、車輛保值率暴跌的困境,經銷商體系也瀕臨崩潰。吉普二度入華的失敗,為合資車企敲響警鐘:若不能快速適應中國市場變化,尊重消費者需求,終將被市場無情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