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中國大力推進改革開放,經濟隨之迅速提升,人民的消費水平也日益增長,在乘用車方面有了更多需求。
于是,1983年4月11日,第一臺桑塔納在上海汽車廠成功組裝下線。它不僅是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對于中國轎車來說具有劃時代意義,更是成為當時上汽與大眾合資談判成功的關鍵因素。

桑塔納:合資品牌的創新先鋒
在桑塔納的組裝過程中,面對外方的嚴苛考驗,中國汽車人本著迎難而上、堅持不懈的毅力和決心,以極高效率解決難題,讓外方刮目相看、肅然起敬。一次性組裝成功也增強了外方的信心,讓雙方都看到了談判項目所蘊藏的潛力和戰略價值,更讓雙方看到了發展前景,上汽大眾隨之落成。
回想起上汽與大眾的談判,當時的主談仇克毫不夸張地表示,從黑頭發談到了白頭發,小姑娘變成了年輕的媽媽。整個談判長達六年,苦難重重,也正是這次的談判,讓中國的“合資法”誕生,為中國合資品牌樹立了一個相互信賴的典范。
同時上汽大眾中外50%對50%股比的合作模式,對外方知識產權的尊重和消化等重要舉措,都開創了中國轎車業在合資中堅持自主的先河,為中國合資品牌的迅速崛起做出貢獻,大力推動中國汽車工業迅速發展。

而基于當時中國汽車工業與全球產業存在巨大差距的惡劣情況下,上汽大眾堅持遵循德國大眾的高標準,努力實現推薦零部件國產化,在不斷堅持和努力下,零部件國產化形成規模。
與此同時,上汽大眾結合中國市場需求及發展趨勢,不斷提升、研發改良產品,最終使得桑塔納從僅有2.7%的國產化率,在十年內突破到90%。可以說桑塔納的國產化,不僅是上汽大眾的一次涅槃重生,更是為開創中國當代轎車、中國汽車零部件體系與全球同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桑塔納不負眾望,為上汽大眾捕獲良好的口碑,在中國暢銷了近30年,這也成為上汽大眾一路常青的墊腳石。
技術創新加速度:上汽大眾飛速發展路上昂首前行
汽車行業發展的幾十年里,上汽大眾在中國汽車市場一直引領行業發展方向,這離不開上汽大眾在“拿來主義”盛行的時代,義無反顧地走上自主研發的新道路。
上汽大眾從最開始的組裝廠,一路高歌猛進,將車型平臺化,在引入PQ系列平臺的同時,不斷擴充研發實力,根據國情開啟自主研發,陸續研發出符合中國需求的車型,包括風靡中國汽車市場的POLO,PASSAT等。而汽車平臺化可以實現更高的集成度及共用率,讓車輛的開發過程效率更高、零部件更加可靠。
近些年全新MQB平臺的引進,讓上汽大眾的全系車型從平臺化向模塊化邁進,模塊化可以實現多模塊重組,豐富產品線,進一步降低成本,給用戶帶來更好的用車體驗。

在MQB平臺之后,上汽大眾繼續發力,引入MLB平臺,依托于平臺的先天優勢及上汽大眾對中國消費市場的深刻洞察,于是上汽大眾自主研發實力的巔峰之作——輝昂誕生了。該車型針對中國路況細致調試,不僅是大眾品牌首款中大型轎車,大眾旗下等級最高的車型,也是中國C級豪華轎車細分市場中唯一一款非豪華品牌國產車型。
此后,全球汽車市場向電動化轉型,上汽大眾不遺余力地引進MEB平臺,針對中國不同細分市場推出了ID.家族系列,表明了上汽大眾作為傳統車企,邁向電氣化、智能化的決心。而在向數字化快速轉型過程中,上汽大眾也表示將在每一個用戶觸點上讓“科技,與眾同行”。

縱觀桑塔納、帕薩特、輝昂、ID.等系列產品,從第一輛CKD桑塔納下線,到如今第2600萬輛汽車駛下上汽大眾的生產線,這條乘風破浪之路已經走了近40個年頭。如今,我們可以在路上偶然見到一臺臺充滿個性的經典普桑,它依然是很多80、90后心中的經典神車。
它的前世今生,是中國汽車工業洼地崛起的縮影,見證了上汽大眾乃至中國汽車合資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全過程。上汽大眾將會堅守初心,持續創新,向著未來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