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云助力車企打通數字化的“任督二脈”
移動互聯和智能時代,科技賦能往往會成為產品更具吸引力的差異化優勢。
7月4日,華為與小康股份旗下的賽力斯汽車聯合打造的高端品牌——問界AITO最新車型M7一經發布,就收獲了不低的關注度。其中,如前代產品M5一樣,華為賦能的HUAWEI DriveONE 純電驅增程平臺和HarmonyOS智能座艙,再次成為熱議的焦點。
“百年大變局”中,誰能率先超車?
過去20年,信息科技的迭代有著內在邏輯和進化路徑。比如,數字技術為互聯網的出現奠定了基礎;PC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大數據和云計算成為企業標配;人工智能則是在大數據的滋養之下,迅速迭代進化到可用和好用階段。由此可見,技術的迭代既有傳承,又有創新。
如今,汽車產業也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多次產業革命的疊加升級關鍵節點,中國汽車產業面臨的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被總結為“四化”,其中也濃縮了電動汽車的四個進化路徑。
而從產業視角給出的升級公式是:智能汽車=云+端+產業鏈的全面智能,從B端到C端,從供給側到消費側的全面升級。換言之,制造業的智能革命是一場深刻的全產業鏈升級,橫向跨越生產、消費和銷售;縱向,從底層軟硬件到上層應用和解決方案的深度升級。
汽車行業對于智能化有著更為苛刻的要求:高速運動的汽車,對于軟硬件和算法、算力的要求更為嚴苛;全時段的監控,對于系統的性能、容量,乃至安全和隱私保護的要求更為嚴苛;車聯網、自動駕駛,從造車、賣車到用車的全流程數字化和智能化。同時,隔行如隔山,“數字鴻溝”讓單個車企很難憑借一己之力,在短時間內實現全面的技術迭代。
數字轉型、智能升級,是車企面臨的難題,是挑戰,也是機遇。
在智能電動汽車市場競爭白熱化的焦灼局勢中,AITO問界系列表現卻相當亮眼。
與華為云合作后,賽力斯專注于汽車設計制造,華為云則專注構建更加穩定高效的數字底座。產品上,華為云賦能M7,全棧技術實力加持之下,M7在車聯網方面做到極致體驗,可比肩甚至超過一線大廠。可以預見,這將成為云服務賦能車企的一個經典案例,更成為車企在智能網聯賽道上實現彎道超車的標準范式。
這種賦能至少有兩個方面提升:一類是toB企業賦能需求,即數字化轉型,包括汽車研發、業務流程優化、汽車客戶管理,它讓企業效率倍增;另一類是toC的終端需求,如自動駕駛和車聯網,真正讓用戶切身感知產品體驗的提升。
華為云賦能AITO只是國內TOP造車勢力的一個縮影。華為云已成為一汽、長城、比亞迪、廣汽、長安、高合、天行健、合創、江鈴、東風等多家廠商的供應方,在仿真模擬研發、自動駕駛、車聯網、數字化營銷等多個領域取得成果。
中國云服務市場競爭激烈,不乏全球TOP5選手,但在汽車云服務這個垂直領域,華為云卻拔得頭籌。知名分析機構沙利文聯合頭豹研究院發布了《2021年中國汽車云市場追蹤報告》,稱2021汽車云市場達335億元,華為云份額以22.8%位居第一。
成為國內頭部車企的標配
對于華為云,可以用各種維度解讀。對比傳統云服務,華為云擁有傳統云服務的功能,有可以像水電一樣方便取用的計算、存儲資源,但華為云的核心價值并不是做資源的搬運工,而是行業的賦能者和破局者。
如何理解華為云?其不僅是算力資源池,更是華為的創新池和能力池,是華為歷史ICT領域的技術積累、產品解決方案,以及在自身數字化轉型中積累的技術、工具和經驗的沉淀。
而華為云能夠成為國內頭部車企的標配,源于三大優勢:
首先是時間跨度之長。華為云2017年成立,距今剛滿5年,但背后是華為30多年技術積累;其次是華為云的技術深度,華為云擁有AI全棧和車聯網方案,下探底層硬件和操作系統,更有麒麟芯片鴻蒙系統加持;最后是華為云的場景跨度,此前華為在推出全場景1+8+N智慧生活解決方案時,就已經包含了車家互聯方案。經過多年投入,華為云在汽車行業已形成了端、管、云的整體布局,為汽車行業提供“研、產、供、銷、服”全業務場景的解決方案。
全球前五大云服務商:亞馬遜云、微軟云、華為云、谷歌云和阿里云中,僅有華為以制造業起家,根植制造業,具備制造基因,走的是自下(制造業)而上(云服務)的滲透模式,也更了解屬于制造業的車企的需求和痛點。
“造好車、賣好車、用好車”
在華為云汽車行業服務策略的全景圖中,包括六大解決方案:數字化轉型咨詢,數字化研發,數字化生產和供應鏈,數字化營銷,數字化出行以及云原生基礎設施,基本覆蓋了一家車企數字化轉型的各個環節。
此外,還包含了九大能力:自身轉型經驗,智能制造理解,全球布局經驗,用戶經營能力,高精地圖能力,生態合作伙伴,底層技術創新,數據治理經驗,全棧AI技術,覆蓋了數字轉型的方方面面。
按照場景維度劃分,六大解決方案和九大能力又貫穿在“造好車、賣好車、用好車”三個場景,分布在汽車行業的“制造、流通、消費”三大環節。華為云提供的云原生底層基礎設施服務,已經成為所有垂直場景化服務的底座。
“造好車”
數字化給汽車制造的顯著變化是,讓研發和生產的附加值大大提升。軟件、平臺、數據成為企業價值創造的關鍵因素,比如汽車仿真,低代碼開發平臺,敏捷軟件開發,自動駕駛模型訓練,大數據等。
在生產環節,通過對人、機器、物料、工藝流程和環境進行建模,構建數據底座,通過物聯網、互聯網進行連接,智慧工廠,無人產線,物流機器的引入,則實現全流程高度協同和控管。數字化研發和生產既解決了造好車的問題,也實現了降本增效。
一汽集團借助華為云搭建云平臺,實現多業務部門間的統籌規劃、共享共建和有效協同。上云后,一汽集團信息基礎設施的成本優化了40%。借助華為云AI技術,一汽通過將老員工的工作經驗錄入數據庫,借助AI對新員工的工作技能進行實時培訓、指導和規范,大大降低了人力培育成本。
“賣好車”
賣好車,需要解決線下4S店營銷,線上數據匯集與打通以及拓展海外市場三個場景效率和痛點。華為云依托全球營銷和數字門店營銷經驗,幫助車企構筑消費數據平臺,結合線下方案,打通線上線下數據,實現精準營銷。此外,通過知識圖譜、智能機器人、虛擬人等技術,幫助4S店降本增效;車企在開拓全球市場時,華為云的全球化經驗,保障車企海外業務安全合規。
華為云曾幫助廣汽傳祺部署廣汽傳祺APP,方便客戶跟廠家和銷售店進行售前和售后聯絡;華為云還聯合開發者為吉利汽車設計搭建了營銷3.0平臺,包括官網、活動官網、微信平臺和會員俱樂部,由于采用標準的API接口和一系列安全策略,既幫助客戶實現了高可用性、高安全性,又實現開放兼容的多云戰略。
長城汽車2019年1月發布了全球化戰略走向海外,華為云協助長城建設了全球車聯網平臺,并提供了全球一致服務體驗的云服務。華為法規專職團隊協助長城構建出海合規服務。華為消費者云服務的地圖、全球SIM、影音娛樂應用也協同助力出海。
根據最新統計,2021年,長城汽車實現海外銷售142,793輛,同比增長103.7%,創歷史新高,海外累計銷售更超90萬輛。
“用好車”
汽車產業正在經歷以汽車產品為中心,轉向以出行服務為中心的轉變,AI賦能的智慧出行,以及安全、可靠、高效的車聯網,成為數字化出行的最大賣點。車企業務全球化運營則需要支撐億級海量聯接和百萬級高并發,豐富的行業套件和生態以及全球范圍的安全合規。
自動駕駛技術是智能汽車最具前景的應用,極具挑戰性。開發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和自動駕駛車輛需要采集、傳輸和存儲海量數據,在仿真階段,需要極強的GPU計算能力,對存儲帶寬與時延也有極高的要求。華為云服務提供了數據快遞、數據注入和數據存儲,極大優化成本和效率;GPU加速云服務器,允許開發者構建定制的仿真環境,可按需靈活使用。
禾多科技和Momenta都是國內知名的自動駕駛公司,都與華為云長期合作,部署了自動駕駛服務方案。禾多科技部署了基于華為MDC610的領航駕駛輔助系統,實現上下匝道、長彎道行駛等復雜功能;當Momenta業務快速發展遭遇到數據爆發式增長后,也借助華為云,實現支持客戶路測數據高效、低成本閉環處理。
而通過與華為云合作,比亞迪也打造了首個自研車聯網產品——比亞迪云服務,構建起基于公有的云端系統,在研發、生產、銷售、運營等全環節實現了智能化升級,實現了遠程開空調、開車門等7項云端控制。
結語
上個世紀“數字鴻溝”的擔憂,在這個世紀初被驗證,信息技術差異帶來世界不同地區的“數字鴻溝”,確實成為傳統制造業現實鴻溝;類似的,AI時代,傳統企業AI能力差異,缺乏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技術所帶來的“AI鴻溝”正在拉大汽車企業之間的差距。
此次華為與賽力斯合作的AITO問界,AITO寓意AI+Auto,也就是人工智能賦能電動機。從Au到AI,雖是一個字母的改變,背后卻是汽車行業面臨的多次產業技術革命的疊加巨變。
在如此背景下,車企面臨的不僅有挑戰,更有巨大的機會。而借助華為云這樣根植ICT和擁有制造基因的云廠商,汽車行業完全可以實現人工智能、車聯網領域的彎道超車,站在華為云的肩膀上,中國車企將會成功跨越“AI鴻溝”,為中國車企在全球市場上創造更多可能。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
1AITO問界M7怎么買最劃算?推薦中配豪華版
- 2長安深藍SL03/問界M7等 7月上市新車盤點
- 3騰勢D9內飾終于來了 看完就懂為何訂單能破兩萬!
- 4把混動玩出花樣來!測試奇瑞瑞虎8 PLUS鯤鵬e+
- 5特斯拉Q2交付量超過25.4萬輛 6月產量創歷史新高
- 6豐田發布Hyryder官圖 與鈴木合作/主打印度市場
- 2長安深藍SL03/問界M7等 7月上市新車盤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