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之爭其實已經結束 硅谷輸得底褲都沒了
作者:騷男 標簽:自動駕駛 大數據 蘋果 谷歌 2017-10-18 15:26:31
之前一段時間的硅谷中,人們一直在討論的是關于科技行業如何將底特律傳統汽車廠商掃到歷史的垃圾堆里,例如蘋果、谷歌和優步,它們都在追趕、超越傳統的汽車廠商,在未來甚至會成為新的汽車制造商。不過到了現在這個地步,這些聲音逐漸消退了下去。看看現在的情況,你就知道為什么傳統的汽車公司,其中有些能夠存在超過一個多世紀。
就在去年,蘋果終止了其自行造車的計劃,解雇了相當一部分汽車工程師;谷歌旗下的Waymo現在已經不說要自己造車了,更多的是發力在自動駕駛的軟件方面;而優步,盡管極富市場價值,不過看起來目前還沒有形成自己能夠長期穩定盈利的模式,更不用說制造自己的自動駕駛車輛了。
套用特斯拉創始人Elon Musk的話來說,硅谷正在逐漸意識到“造火箭是很困難的,而造車則是更加困難的”。行外人往往對造車這項復雜的工程只有膚淺的認識,認為要做的不就是設計一款車,然后開始批量制造嘛。然而目前大多數的互聯網新興造車企業還處在概念車的驗證階段,因為要把概念車做到能夠落地大規模生產,實在是很艱難的一步。即使是硅谷目前唯一成功的新興車企特斯拉,去年的總產量也只是8萬輛。可是別忘了,這家公司已經成立,并且商業化快15年了。
在此之前,對于自動駕駛汽車方面,硅谷的新貴們認為只要壟斷好技術,就可以安心坐在椅子上對傳統的汽車制造商發號施令,讓他們看著自己的臉色行事了。然而最大的那幾家汽車制造商并沒有坐以待斃,福特、通用、奧迪、奔馳和日產等都在內部發起了自己的自動駕駛項目,就算是德爾福這種大型的一級供應商也是發力于此。所有的企業,無論是傳統車企還是新興車企都在競爭,更何況傳統車企還在用他們充足的現金流來收購硅谷中某些極具研發能力的小公司以充實他們的技術研發實力。
簡而言之,大佬們不買賬!勞資好不容易打下來的江山接下來難道要聽你們幾個小啰啰指揮?
這個就是大多數硅谷公司所錯過的關鍵點。汽車工業的發展歷史告訴我們一個現實——無論技術發展得多么出色,在生產環節方面都要依賴全球的供應商,才能夠最大限度的縮減成本以實現盈利。然而,這些硅谷走出來的科技公司在研發自動駕駛汽車的同時并沒有下意識地在汽車制造業上布局,這使得在車輛硬件上還是得被傳統汽車制造商牽著鼻子走。在這種情況下,硅谷公司們最多只能拿到10%左右的利潤,這與硅谷平均40%的利潤水平相差甚遠。
然而,盡管谷歌和蘋果這些硅谷大咖們放棄了自行制造汽車,不過它們并沒有放棄汽車行業。硅谷在該行業的另一個領域中可以發揮主導作用,那就是汽車大數據。
世界上每天有數以億計的人們會使用到汽車。他們去上班、回家、購物以及玩樂等等,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生活。如果從他們使用汽車的習慣來研究出某些規律,那將非常具有價值。這些數據可以聚合、排序和打包,賣給任何需要這些數據的人。
不像汽車制造業那樣,大數據分析由于不需要大量的資本來投資工廠和設備,其利潤率據說達到了90%!
汽車大數據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車輛在工作的時候自己生成的,包括所有零件的工作狀態、工作方式以及整車的性能狀態等等,這些都能夠被車廠加以利用作不同的用途,例如快速分析車輛異常狀態的原因,以及如何建立更加高效的工程規范等等。
另一種數據則是和車上的人密切聯系。大量傳輸的數據能夠得出關于車主們的行蹤,歸類總結出他們的興趣點。去年,僅僅是在美國市場,雪佛蘭就從客戶的汽車上收集了超過4000TB的數據。著名分析公司麥肯錫預測,汽車大數據市場在2030年左右將會達到4.5到7.5兆億美元左右的規模。零售商、廣告商、營銷人員、產品規劃師、財務分析師,甚至是政府機構都急切希望能夠得到這些數據以方便他們更好地展開工作。在這個市場中,硅谷那些已經涉足到這個行業中的新興企業們將可以一次次不斷地將這些數據出售給客戶,而且這些數據還在不斷的更新。這將會是一個鐵飯碗。
所以,無人駕駛領域的競賽已經結束了,傳統車企將繼續牢牢把控著這個行業。不過關于車輛大數據的競爭才剛剛開始。這是一個全新的市場,而這也是硅谷中涉足汽車行業的公司所擅長的,并且也是最應該重視的。他們應該盡可能地占領制高點,部署好計劃來抓住這個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