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道用電驅動?說明你還不夠懂電動汽車
作者:車仔面 標簽:電動車 2017-10-18 15:26:34
大家少不與身邊親朋好友聊到電動汽車這個話題,但是似乎大家對電動汽車的的認知僅有:省油或售價貴,嗯!要是你“膚淺”地應和著聊,估計這個本應很有趣的話題就此終結了。
除了用電驅動外,電動汽車還有哪些與燃油汽車不一樣的地方呢?例如這些“聊資”:
1| 如何秒辨電動汽車
2| 電動汽車內部布局更加靈活
3| 電動汽車與燃油車的三大駕駛感受差異
4| 電動汽車后續保養成本到底是高?還是低?
▍秒辨電動汽車
論外觀,電動汽車與燃油車的最大差異在于無進氣格柵與排氣管這“一進一出”的傳統設計,尤其是車頭前臉位置,由于不用考慮進氣格柵進行布局,電動汽車的前臉可設計的自由度會更大,造型可以更前衛。
除此之外,通過便是車屁股的標識、漸變色的新能源牌照也能秒辨電動汽車:
▍內部布局更加靈活
電動汽車一般均是基于全新的平臺進行量產,內部沒有油箱、傳動系統,動力模塊中的電機遠遠小于傳統發動機,而碩大的電池組一般以底盤一體化的形式出現,這就使得電動汽車的內部空間布局會更加靈活。
我們知道,燃油車中質量最大的部件是發動機,其位置或前置、或中置、或后置,不同位置影響著前后軸的載荷分配,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前后重量比,亦決定著整車的重心位置。而電動汽車質量占比最大是電池組,所以電池組的放置位置與發動機于燃油車的影響是一致的,以特斯拉Model S為例,其電池組即為汽車底盤,使得整車前后軸更加均勻,這種布局同樣出現在寶馬i3這類緊湊型電動車身上。
以電池作為底盤,使得整車重心更貼合地面,除了讓特斯拉Model S更符合其電動轎跑的產品定位外,同時也縮小了驅動模塊的體積,加之除去油箱,整體顯得更加平整簡約。由此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座椅布置、收納空間的設計不再那么條條框框,更加靈活。
從這個角度來看,也恰好能解釋為何新興車企或互聯網企業一律均是造純電動汽車起步,而不是混合動力汽車,更不是傳統燃油車,剔除環保綠色理念的主因素,純電動汽車全新的構造從某種意義上降低了造車門檻,并不是說造純電動車很簡單,而是較之已發展百年歷史的燃油車而言,造電動汽車讓大家有處于同一起跑線上的機會,基于此判斷,有國人拋出國產車可借機彎道超車的論斷,小編雖說不敢茍同,但不得不承認是一次機會。
▍駕駛感受的差異
電動汽車的提速快、超靜音以及能量回收機制或許是大家公認與燃油車較大差異的三大駕駛感受。
電動汽車加速快主要原因在于電機與汽油發動機結構不一樣,前者啟動時即可達到最大扭矩,車速隨著轉速提升而提升;而后者需達到一定轉速才能輸出最大功率,并且需要變速器的配合以滿足不同車速工況下均有足夠動力輸出。所以駕駛電動汽車更具有“快感”。
而行駛中的超靜音恰恰弱化了這種“快感”,行駛中僅能聽到電機微弱的哧哧聲,電動汽車啟動或行駛中都表現得過于安靜,以至于聽慣引擎聲反饋的老司機們首次接觸電動汽車會有點不適應,例如無法確定它是否處于啟動狀態、在路人面前沒有“存在感”(實在是太安靜了,路人都不知道身后有車靠近......)等等。小編曾駕駛過奇瑞eQ,該車有個有趣設計,當汽車低于25km/h時速行駛時,會對外發出滴滴警報聲,以提醒行人避讓。另外,由于新能源車太安靜了,以致于歐盟在2014年時宣布,計劃在2017年7月(即今年)開始實施新能源汽車加裝AVAS系統,模擬燃油車的引擎聲,以提高新能源車的安全性......
電動汽車的能量回收機制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回收能量反向給電池充電的機制。行駛中松開油門后,能明顯感受到阻力,雖帶來了更長久的續航能力,但也粗暴地剝奪了駕駛燃油車的滑行樂趣。
▍保養成本不一樣
由于不是依靠燃油發動機驅動,電動汽車的保養相對簡單點,無需更換機油,也無需清濾嘴等,只需進行輪胎磨損、空調濾芯、電路情況、剎車片等日常檢查即可,時間久了,僅考慮是否更換電池冷卻液而已,特斯拉官方的建議是每五年更換一次。這樣來看,傳統燃油車在保養、維修上顯得更貴更復雜。
事實上,大家選購電動汽車有部分顧慮來自電池壽命,業內普遍認為汽車電池的平均壽命為四、五年,意味著部分車主在汽車使用壽命內不得不面對電池續航能力衰退的情況,電池組置換成本居高,從這個角度來看,電動汽車的保養成本貌似更高些。不過放心,不乏廠家推出電池優惠保養政策,如特斯拉針對Model 85與P85推出電池系統不計公里數的八年保養。
總體來看,電動汽車在造型設計、駕駛感受以及日常維護與燃油汽車都有著不小的差異,但說了那么多,小編覺得這些差異都不算什么,最大差異實為選擇電動汽車的車主們,他們一定是對續航里程不焦慮、有固定可充電停車位且過得相對富裕的人,至少現在看是這樣子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