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自駕補胎時怎樣判斷輪胎損傷程度是否還能繼續使用?
自駕補胎時,可從補胎次數、磨損程度、胎壁損傷、是否鼓包等多方面判斷輪胎損傷程度能否繼續使用。多次補胎超三次建議更換,因高速行駛時損傷過多的輪胎溫度升高,危險幾率增加;磨損至距離極限標志4mm左右就該換胎;胎壁在特定位置被扎、起包變形等情況都不宜繼續使用,繼續行駛可能爆胎,威脅行車安全 。
從補胎次數來看,一兩次的補胎通常不會對輪胎的正常使用造成太大影響。但當補胎次數超過三次后,即便補得再好,在高速行駛過程中,隨著輪胎內溫度急劇升高,受損過多的輪胎面臨的風險也會大幅增加,所以此時為了安全著想,建議更換輪胎。
磨損程度也是重要的判斷依據。每個輪胎胎面凹槽處都設有磨損極限標識,其厚度大約在 2mm 左右。當輪胎厚度磨損至距離極限標志 4mm,也就是距離凹槽最深處 6mm 左右時,就應該考慮更換輪胎了。還可以用一元硬幣插入胎面溝壑來簡單判斷,當胎面花紋深度低于 1.6 毫米這個磨損極限時,就需更換。特別是在濕滑路面行駛,最好保證胎面花紋厚度為上述數值的兩倍。
胎壁損傷的情況較為特殊,如果受損處位于輪胎標識下側靠近輪轂邊緣,此處鋼絲強度很弱,幾乎無法修補,輪胎必須更換。
輪胎一旦出現起包變形,千萬不可掉以輕心。這意味著輪胎內部的金屬線圈已經變形或斷裂,繼續行駛極有可能發生爆胎,所以發現這種情況,應第一時間前往專業維修店檢查處理,并考慮更換輪胎 。
總之,自駕補胎時,對輪胎損傷程度的準確判斷關乎行車安全。我們要仔細檢查輪胎各方面狀況,從補胎次數、磨損程度、胎壁損傷、是否鼓包等多維度考量,當出現上述不宜繼續使用的情況時,果斷更換輪胎,確保自駕之旅平安順利。
特別聲明:本內容來自用戶發表,不代表太平洋汽車的觀點和立場。
最新問答
貼膜卡的使用場景十分廣泛,涵蓋多個領域。在電子應用里,可用于 Android 應用自動化測試或遠程操控手機屏幕;交通出行方面,關聯貼膜后的實體交通卡能在市域公交使用;金融領域,銀行手機銀行貼膜卡可進行賬戶管理、存貸理財等業務;政務服務中,S
生產輪胎的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生產工藝、人工、運輸等方面。其中,原材料成本占比較大,像橡膠、鋼絲、炭黑、化學添加劑等都在其中,例如橡膠成本通常占比40%左右,鋼絲簾線約16% ,炭黑約8%。生產工藝的先進程度影響設備投入與能耗,人工成本涉及
馬自達在操控性能方面相比其他品牌優勢顯著。其底盤調校卓越,高速行駛穩定,轉向精準,GVC 系統讓過彎車身平穩;創馳藍天發動機動力輸出線性平順且響應快,與高靈敏度、換擋邏輯精準的變速箱默契配合;優化的進氣和排氣系統降低阻力、提高效率;車型設計
路虎發現運動版的車身高度為1727mm 。這一高度數據,是經過專業測量與設計考量得出的。合理的車身高度,為車內乘員帶來了舒適的頭部空間,比如前排高度可達1030mm,后排高度為970mm,無論駕乘人員坐在前排還是后排,都不會感到過于局促。整
上劃加載更多內容


最近熱門車有哪些?